最有帮助的好评
5.0 颗星,最多 5 颗星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历史课、也是管理课。
2019年4月21日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起兵反唐,一时间举国震动。诗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场战乱持续了十余年,史称安史之乱。唐朝此于此由盛转衰,风华不再。
回头过来,我们已经知道安史之乱是因为地方政权拥兵自重酿成的苦果,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唐玄宗决策失误,还是安禄山太过狡猾?
其实都不是。
当时的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于是拥兵自重。而这里的一个大问题是,节度使的原意却并非于此。
其实,节度使原本的目的是流动监察。朝廷从中央派出名为监察使的官员巡查地方,假使此项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而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
说到底,其实是制度上出了问题。中央负责临时巡查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个严重问题。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更不消说这个人同时是多个军事重镇的首领。
所以,安史之乱是意外,却也是必然。甚至可以说,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那么,有没有完美的制度呢?
钱穆先生就说:“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先生这里提到了两个点:
一是制度都有利弊,二是制度不能一成不变。
这就属于历史告诉我们的大智慧。因为今天我们若要管理项目、治理公司,对于制度的态度也应该如此。
而在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在制度上做出过努力,所以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说某朝某代是好还是不好。毕竟,怎么可能有制度历经几百年不出问题?
而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以及如何改进,依然是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历史课、也是管理课。
感谢钱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