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帮助的好评
5.0 颗星,最多 5 颗星出版于1946年,虽然提及的许多内容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日本文化的根源
2018年7月8日
全书可以说是通过几个关键词展开,有忠、各安其份、孝、恩、义理、日本的人之常情等,说些有印象深刻的地方吧:
1、古代日本上至天皇下至贱民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划分可以让“各安其份”的日本人毫无怨言的生活下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平民没有姓只有名,这似乎解释了日本废除了这种封建制度后出现的各种奇怪的姓氏。
2、忠犬八公居然是日本在二战时就用来给少年修身的教材,其含义是忠诚=爱=恩,而恩是一种负债是让人有亏欠感的,这也是日本人显得易怒的根源,而这种恩=爱的方式和美国人所认为的“不受义务的约束,而是自由给予”的爱截然不同。
3、恩让日本人从出生就背负着不忘记恩的债,其中有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而皇恩是最大的恩债,让人必须报答皇恩,这也是为什么二战期间日本忠于天皇的重要原因之一。
4、日本或者说东方文化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而西方所倡导的是无条件的爱。
5、自杀,在日本封建时代的自杀看似一个人的勇敢和果断(奉旨或者战败等),而近代变成了选择自我毁灭,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人把许多进攻性的行为由外转内了,最极端的就演变成了自杀,比如失败和受辱时。
6、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东方可以说大部分都是耻感文化而西方则是罪感文化,以下引用书中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加以解释:“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约束行为,而不像真正的罪感文化那样,依靠对罪恶的内省来约束行为。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罪恶感则不是这样,对有的民族来说,名誉的含义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这里,即使恶行未被人发觉,自己也会有罪恶感,而且这种罪恶感会因坦白忏悔而确实得到解脱。”
总的来说,日本虽然有许多从中国引进的思想,但是却发展出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看这本《菊与刀》除了能看到中日文化的不同,也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日本和这些文化异同感兴趣的朋友推荐看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