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帮助的差评
3.0 颗星,最多 5 颗星故事描写非常精彩,非常有代入感。只可惜结局太过完美,又太过仓促!
2018年4月2日
一、写在开头,通过阅读本书,您不会找到任何解决此刻面对“问题”所需的“答案”。
尽管如此,本书仍然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虽然发生时间地点在30多年前的美国,但书中内容却较符合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或忽视),与该环境下子女必然会承受的心理压力。
二、先写正面评论,作为读者通读本书后在各个角度都有强烈共鸣。
1.站在年轻人角度:
书中准确描写了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衰减这一事实,反而这种期待会变得更强。同样,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所将承受因父母期待而造成的压力会越发沉重;同样的,随着这种期待的增加,一部分年轻人又要承受父母对其忽视的压力。上述不同的压力在书中作者用同一家庭中两个年轻人的角度分别描写,但在中国实际情况下,这多种压力多数会被一个孩子所承受。因此在读完书后很有共鸣感。
2.站在成人角度:
书中也准确指出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例如“不能被关注”,无论是中国裔的父亲因过于“与众不同”而的不到认可,还是美国白人母亲因过于“普通”而被人忽视,都是仅仅因为他们先天的自身特征,所以不能够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即便两人都因后天的自身努力而出类拔萃(都在哈弗念书),但仍不可避免被主档在主流群体之外;例如“我未完成的梦想”,书中母亲为了完成自己学生时期的梦想而逃离自己的家庭,又不得不回家而将梦想寄期望于自己的女儿,此种痛苦与压力,真是不经历不足以理解,而作者同样描写的恰到好处。
↓
↓
↓
↓
三、负面评论,仍要减掉二颗星的原因【严重剧透,在此提醒】
↓
↓
↓
↓
1.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结局过于完美:
大家最终互相原谅,或者可以说是赦免,对方所犯的极度错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可是曾经日夜缠绕他们内心深处的极度的、不可摆脱的痛苦难道会因为女儿的去世而从此消失不见么?玛丽琳难道梦想彻底无所寄托后仍然能安心做她的家庭主妇?詹姆斯难道也可以与路易莎一系列事情后坦然继续任职于学院的教授而不再在乎被议论和关注?
或许有些读者能够接受这个结局,但是在本人看来,这两位对生活与梦想如此执着的人,理应会以这一家庭悲剧为契机,完成自己多年的愿望:詹姆斯从此与同为中国裔的路易莎小媳妇安心的生活在一起,从而找到了认同与自信;玛丽琳从此可以再无牵挂去读她的医学博士而不用担心她的费用与家庭问题(因为詹姆斯的过失,所以他会承担)。内斯再无家庭的过紧羁绊而开始过自己的生活;而小女儿汉娜无论同谁生过在一起都不会再被忽视。或许这才是一个合理的结局,虽然整体看来不完美,但每个人都开始找对自己的方向。
2.除此之外便是结局又太过仓促:
书中很多值得描写的人物被描写一半便不再出现。例如陪伴詹姆斯整月的路易莎,她不需要后续的交代么;又例如杰克,同样痛苦的年轻人,我很想知道他之后怎样了;还有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他们与镇民、内斯与杰克、玛丽琳与杰克的母亲(原谅忘记名字,她被作者放下过早),詹姆斯与路易莎等很多事情在作者突然结束故事后也同样结束。以致读完全书后好似如鲠在喉,又有些不知所措。
四、总结(仅为个人观点)
本书共13章,如果仅看前12章,那么它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精彩故事;如果阅读最后一章,它或许毁了前文所有的铺垫。
至于是否阅读本书、如何阅读本书,还请各位读者自行决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识,不应只采纳一家之言。
本书读后感至此结束,还请感谢各位读者花费您宝贵时间用于阅读此篇拙文上,再次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