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认知语言学家的乔治·莱考夫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在本书中以美国政治话语为分析对象,将认知语言学重视隐喻的基本分析手法用到了政治语言学的研究中。1年前曾经读完英文原著,此次的汉译本较令人失望。理由有如下几点:
1.从本书的术语用词上看,译者缺乏对认知语言学的一般性了解。
2.从本书的文笔上看也乏善可陈,几乎全为短句,好像是在读小学生的作文。满篇的指示代词“它”完全可以不用,少用。
3.从定价上来看,似乎不值30元,综合翻译的水平而言建议10元到15元。
以下为本书翻译水平较低的一例:
序言中的原文为“Frames are mental structures that shape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As a result, they shape the goals we seek, the plans we make, the way we act, and what counts as a good or bad outcome of our actÍons.” 被翻译为“框架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所以,框架也塑造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制定的的计划、我们行为的方式以及我们对行动结果好坏的判定。”这种粗制的译文令人直接怀疑是否为机器翻译。起码应该加一个“因为。。。”的句子才对。
电子书定价: | ¥56.99 |
Kindle电子书价格: | ¥9.99 |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别想那只大象(全新版)(“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教你掌握“框架”和“隐喻”两大语言利器,在辩论中有效表达观点,迅速掌控话语权!): 全新版本,理论案例全升级!教你善用“隐喻”和“框架”两大利器,迅速控制话语权!”,作者:[[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51dimbEtMdL._SY346_.jpg)
别想那只大象(全新版)(“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教你掌握“框架”和“隐喻”两大语言利器,在辩论中有效表达观点,迅速掌控话语权!): 全新版本,理论案例全升级!教你善用“隐喻”和“框架”两大利器,迅速控制话语权! Kindle电子书
|
人气
广告
【内容简介】
乔治·莱考夫用“别想那只大象”的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别想那只大象》不仅教我们在话语角力中抢占高地、达成自己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变得不那么容易被引导、操弄和煽动。
【编辑推荐】
1. 教你掌握“框架”和“隐喻”两大语言利器,在话语角力中有效表达观点,掌握话语权
作者用“别想大象”这个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
2. 作者乔治·莱考夫是语言学大师、认知语言学之父
乔治·莱考夫是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期以来着力研究认知语言学对人际沟通的启示,认为用对了语言就赢得了一切。
3. 全新版本除旧换新,紧跟时代潮流
全新版根据时代和现实更新了理论,更增加了很多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实践。全新版比旧版理论更完善、更深入,实例更丰富,使用也更上手。
湛庐文化出品!
商品描述
名人推荐
莱考夫近年来着力研究认知语言学对辩论的启示,《别想那只大象》是他这类作品中最简单易读的一本小册子。他用“别想大象”这个例子说明,在辩论或选举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主持人
后人撰写21世纪的历史时,乔治·莱考夫一定会跻身影响力最深远的进步思想家之列。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他的作品,恐怕不会丢了在白宫的权力、在国会的优势和在最高法院的阵地。
——霍华德·迪恩 美国民主党前主席
我从莱考夫那里学到不少东西。相信你也一样。
——乔治·索罗斯 金融大鳄
《别想那只大象》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乔治·莱考夫解析了右翼如何建构政治核心词汇,而且对多年来的美国政治做了最实际、最新颖的分析。
——乔治·阿科洛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主持人
后人撰写21世纪的历史时,乔治·莱考夫一定会跻身影响力最深远的进步思想家之列。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他的作品,恐怕不会丢了在白宫的权力、在国会的优势和在最高法院的阵地。
——霍华德·迪恩 美国民主党前主席
我从莱考夫那里学到不少东西。相信你也一样。
——乔治·索罗斯 金融大鳄
《别想那只大象》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乔治·莱考夫解析了右翼如何建构政治核心词汇,而且对多年来的美国政治做了最实际、最新颖的分析。
——乔治·阿科洛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文摘
第1章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我在伯克利大学认知科学基础课上讲框架时,总是先叫学生做个练习。练习内容是这样的:别想大象!你做什么都行,就是别想大象。我还从来没发现有学生能做到这件事。每一个词汇都跟大象一样,唤起了框架;而框架又涉及一种形象,或是其他类型的知识:大象体格庞大,有蒲扇般的大耳朵、长长的鼻子,马戏团里有大象等等。这一词汇的定义与该框架相关联。每当我们否定框架,也就唤起了框架。
尼克松总统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才发现这一点。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承受着辞职的压力,在电视上向全国发表演说。他站在全国民众的面前说:“我不是骗子。”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是个骗子。这给了我们一条有关框架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你在和对方争论时,切莫使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确立了框架,那绝不会是你想要的框架。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自从乔治•布什进驻白宫那天起,白宫里就开始传出“税收减免”(tax relief)的说法。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当年年度国情咨文多次使用它,四年后的预选演说中也屡次看到它的身影。
你想想“减免”(relief,也有“救济、缓解”的意思)这个词确立的框架吧。要有“减免”,就必然有痛苦和灾难,必然有承受苦难的一方。而消除痛苦的人,就成了英雄。要是人们想要阻挡英雄,这些人就成了阻挡“减免”的恶棍。一旦“税收”这个词前加上了“减免”,就得到了带有隐喻意味的结果:税收是一种痛苦。带走痛苦的人是英雄,阻止他的人是坏蛋。这就是框架,由痛苦和英雄这类概念构成。唤起这一框架的语言出自白宫,进入了新闻通稿,擣入了所有的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很快,连《纽约时报》也用起“税收减免”的说法来了。它不光出现在福克斯电视台,也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每一家其他电视台,因为它是“总统的税收减免计划”。很快,民主党人也用起了“税收减免”这种说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一做法效果显著。总统的税收计划提交参议院之前,民主党参议员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骨干会议。他们推出了自己版本的税收计划,也就是民主党版本的税收减免。他们接受了保守派的框架。
保守派设下了陷阱:他们的用词把你扯进了他们的世界观。这就是框架的作用。框架就是让语言吻合你的世界观。它不仅仅是语言。首要的是观念,语言则承载、唤起这些观念。
治国与治家
▲严父式家庭模型
严父模型始于一整套的假设: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而且永远如此,因为外面有魔鬼。世界也很难对付,因为竞争激烈。总是会有赢家和输家。错与对都是绝对的。孩子生下来就不好,因为他们只想做自己感觉好的事,而不愿做正确的事。因此,必须要把他们改造好。
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强大而严厉的父亲,他能够:
——在危险的世界里保护家人;
——在危险的世界里赡养家人;
——教他的孩子们明辨是非。
孩子们需要的则是服从,因为严厉的父亲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权威。它进一步假设,教孩子服从(也就是明辨是非)的唯一途径,就是他们一做错事,就给予惩罚,痛苦的惩罚。这包括狠揍孩子,一些保守派的育儿专家们甚至建议,用棍棒或皮带打孩子们的屁股。有作者建议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这么做,多布森算比较开明,在书里写道:“打15或18个月以下婴儿的屁股,是不可取的。”
体罚背后的理由如下: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如果他们受了体罚,就能学会不再这么做。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会培养起自律精神,不再做错事,以后变得更顺从,行为更道德。不体罚,世界就会下地狱,再也不会有道德可言。这种内在的自律精神,还有一个辅助作用。它是在竞争激烈的苦难世界里获取成功的必需品。也就是说,要是人有纪律,在这片机会的土地上追求自利,他们就会变得成功、独立。就这样,严父模型把道德与成功挂起了钩。讲究道德,实现成功,也靠的是同一种自律精神。两者的联系点在追求自利上。
多布森很清楚严父世界观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纽带是自利的道德,也是亚当• 斯密的资本观的另一版本。亚当•斯密说,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所有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无形之手推至最大化。追求自己的利益,你同时也就在帮助所有人。
这又与把福祉视为财富的常见隐喻相关。比方说,如果我帮了你的忙,你会说,“我欠你一份人情,”或者“我亏欠了你”。帮别人做好事,在隐喻中像是给了别人钱。他“欠”了你。而且,他会说,“我要怎样才能‘ 偿还’ 你呢”?
把这个隐喻应用到亚当• 斯密的“自然法则”当中,如果人人都追求自利,那么,靠着无形之手,靠着自然,所有人的自利都将实现最大化。这也就是说,追求自利符合道德,而不这么做的人,却有一个外号,叫做“空想改良家”(do-gooder)。空想改良家想要帮助别人,不让追求自己的利益,还挡了那些追求自利者的道。故此,空想改良家搞坏了体制。
在这个模型中,什么叫“好人”也有定义。一个“好人”,一个道德的人,就是自律、顺从、明辨是非、知道对错、追求自利以实现成功和独立的人。好孩子长大以后就要像这样。坏孩子不学习自律,不能依道德行事,不做正确的事,故此,没有足够的自律来实现成功。她不能照顾自己,变得依赖他人。好孩子成功以后,他们要么学会自律,走向成功,要么就始终学不会。从这时开始,严父绝不会干涉他们的生活。从政治上来看,这就转换成了不要政府插手。
想想这一切对社会福利项目有什么样的意义。把不是别赚来的东西给他不道德,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没培养起自律精神,滋生了依赖性,不道德。这套理论认为,社会福利项目不道德,因为它们养成了人的依赖性。推广社会福利项目也不道德。那么,它对预算有什么看法呢?好吧,假设说国会里有许多进步派人士认为社会福利项目应该有,而假设你认为社会福利项目不道德,你会怎样阻止那些不道德的人呢?
十分简单。你要做的,就是用减税来奖励好人——也就是那些成功人士,因为成功揭示了他们有纪律、讲道德,而且,你还要多多减税,这样就没钱留给社会福利项目了。从这套逻辑来看,赤字是件好事。正如格罗弗•诺奎斯特(Grover Norquist)所说,它“饿死了野兽。”
自由派和财政保守派认为布什的巨额赤字是坏事,而遵循严父道德立场的右翼激进分子则认为它挺好。在2004 年1 月的国情咨文中,小布什总统说,他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削减“浪费性开支”——也即“糟糕的”社会福利项目——来减少一半的赤字。保守派反对一切政府管制行为吗?不尽然。他们不反对军队,不反对国防,不反对司法部,不反对法院,也不反对财政部和商业部。政府有许多方面,他们都真心喜欢。他们不反对政府对行业进行补贴。补贴企业奖励好人(也就是这些企业的投资者),很好。完全没问题。
但他们反对照顾和扶持民众。他们反对扶持普通的社会福利项目。他们认为这是错的。他们试图从道义基础上将其消除。故此,他们并不像许多自由派人士想的那样,是太卑鄙贪婪的疯子。实际比这还可怕得多——保守派是真心相信这一套的。他们相信这是道德的。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支持者。支持严父道德立场、认为它适用于政治的人,会相信这是正确的国家治理之道。再花一分钟来想想这对外交政策意味着什么。假设你是一个道德权威。身为道德权威,你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会问他们,他们该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吗?当然不,告诉他们就好。父亲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不准顶嘴。沟通是单向的。白宫也一样。也就是说,总统不会问,总统说了算。倘若你是能明辨是非的道德权威,你又拥有权力,那你就会用它。如果你放弃自己的道德权威,你反而不道德了。
映射到外交政策,它说,你不能放弃主权。美国,身为全世界最好、最强大的国家——也就是道德权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我们不该问任何人。这种信念,连同它的一整套比喻,长久以来主导着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班上,流传着一个通俗的隐喻,叫“理性行为者”隐喻。它是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反过来说,它本身又承载着另一重隐喻:每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所以,才有所谓的“无赖国家”“友好国家”,诸如此类。此外,还有国家利益。依你的自身利益行事,是什么意思呢?它最基本的意思是,你按照有利于你健康和强大的方式行事。既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那么,出于同样道理,国家健康(也就是经济健康,有着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又强大(也即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件好事。在一个国家里不见得人人都健康,但每一个公司都应该健康,而整个国家则应该有很多钱。整套概念就是这样。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你的自身利益呢?这就是外交政策的要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行为者隐喻说,每一个行为者、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违背自我利益行事不理性。
故此,人人都采取行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理性。接着,再根据国家就是人的隐喻(“友好国家”“无赖国家”“敌对国家”等等),世界上既有成年国家,也有儿童国家。成年国家,就是工业化的国家。儿童国家则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它们都是落后的国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如果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你告诉孩子们怎样发展,告诉他们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要是他们做错了事,就施以惩罚。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我在伯克利大学认知科学基础课上讲框架时,总是先叫学生做个练习。练习内容是这样的:别想大象!你做什么都行,就是别想大象。我还从来没发现有学生能做到这件事。每一个词汇都跟大象一样,唤起了框架;而框架又涉及一种形象,或是其他类型的知识:大象体格庞大,有蒲扇般的大耳朵、长长的鼻子,马戏团里有大象等等。这一词汇的定义与该框架相关联。每当我们否定框架,也就唤起了框架。
尼克松总统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才发现这一点。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承受着辞职的压力,在电视上向全国发表演说。他站在全国民众的面前说:“我不是骗子。”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是个骗子。这给了我们一条有关框架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你在和对方争论时,切莫使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确立了框架,那绝不会是你想要的框架。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自从乔治•布什进驻白宫那天起,白宫里就开始传出“税收减免”(tax relief)的说法。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当年年度国情咨文多次使用它,四年后的预选演说中也屡次看到它的身影。
你想想“减免”(relief,也有“救济、缓解”的意思)这个词确立的框架吧。要有“减免”,就必然有痛苦和灾难,必然有承受苦难的一方。而消除痛苦的人,就成了英雄。要是人们想要阻挡英雄,这些人就成了阻挡“减免”的恶棍。一旦“税收”这个词前加上了“减免”,就得到了带有隐喻意味的结果:税收是一种痛苦。带走痛苦的人是英雄,阻止他的人是坏蛋。这就是框架,由痛苦和英雄这类概念构成。唤起这一框架的语言出自白宫,进入了新闻通稿,擣入了所有的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很快,连《纽约时报》也用起“税收减免”的说法来了。它不光出现在福克斯电视台,也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每一家其他电视台,因为它是“总统的税收减免计划”。很快,民主党人也用起了“税收减免”这种说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一做法效果显著。总统的税收计划提交参议院之前,民主党参议员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骨干会议。他们推出了自己版本的税收计划,也就是民主党版本的税收减免。他们接受了保守派的框架。
保守派设下了陷阱:他们的用词把你扯进了他们的世界观。这就是框架的作用。框架就是让语言吻合你的世界观。它不仅仅是语言。首要的是观念,语言则承载、唤起这些观念。
治国与治家
▲严父式家庭模型
严父模型始于一整套的假设: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而且永远如此,因为外面有魔鬼。世界也很难对付,因为竞争激烈。总是会有赢家和输家。错与对都是绝对的。孩子生下来就不好,因为他们只想做自己感觉好的事,而不愿做正确的事。因此,必须要把他们改造好。
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强大而严厉的父亲,他能够:
——在危险的世界里保护家人;
——在危险的世界里赡养家人;
——教他的孩子们明辨是非。
孩子们需要的则是服从,因为严厉的父亲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权威。它进一步假设,教孩子服从(也就是明辨是非)的唯一途径,就是他们一做错事,就给予惩罚,痛苦的惩罚。这包括狠揍孩子,一些保守派的育儿专家们甚至建议,用棍棒或皮带打孩子们的屁股。有作者建议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这么做,多布森算比较开明,在书里写道:“打15或18个月以下婴儿的屁股,是不可取的。”
体罚背后的理由如下: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如果他们受了体罚,就能学会不再这么做。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会培养起自律精神,不再做错事,以后变得更顺从,行为更道德。不体罚,世界就会下地狱,再也不会有道德可言。这种内在的自律精神,还有一个辅助作用。它是在竞争激烈的苦难世界里获取成功的必需品。也就是说,要是人有纪律,在这片机会的土地上追求自利,他们就会变得成功、独立。就这样,严父模型把道德与成功挂起了钩。讲究道德,实现成功,也靠的是同一种自律精神。两者的联系点在追求自利上。
多布森很清楚严父世界观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纽带是自利的道德,也是亚当• 斯密的资本观的另一版本。亚当•斯密说,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所有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无形之手推至最大化。追求自己的利益,你同时也就在帮助所有人。
这又与把福祉视为财富的常见隐喻相关。比方说,如果我帮了你的忙,你会说,“我欠你一份人情,”或者“我亏欠了你”。帮别人做好事,在隐喻中像是给了别人钱。他“欠”了你。而且,他会说,“我要怎样才能‘ 偿还’ 你呢”?
把这个隐喻应用到亚当• 斯密的“自然法则”当中,如果人人都追求自利,那么,靠着无形之手,靠着自然,所有人的自利都将实现最大化。这也就是说,追求自利符合道德,而不这么做的人,却有一个外号,叫做“空想改良家”(do-gooder)。空想改良家想要帮助别人,不让追求自己的利益,还挡了那些追求自利者的道。故此,空想改良家搞坏了体制。
在这个模型中,什么叫“好人”也有定义。一个“好人”,一个道德的人,就是自律、顺从、明辨是非、知道对错、追求自利以实现成功和独立的人。好孩子长大以后就要像这样。坏孩子不学习自律,不能依道德行事,不做正确的事,故此,没有足够的自律来实现成功。她不能照顾自己,变得依赖他人。好孩子成功以后,他们要么学会自律,走向成功,要么就始终学不会。从这时开始,严父绝不会干涉他们的生活。从政治上来看,这就转换成了不要政府插手。
想想这一切对社会福利项目有什么样的意义。把不是别赚来的东西给他不道德,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没培养起自律精神,滋生了依赖性,不道德。这套理论认为,社会福利项目不道德,因为它们养成了人的依赖性。推广社会福利项目也不道德。那么,它对预算有什么看法呢?好吧,假设说国会里有许多进步派人士认为社会福利项目应该有,而假设你认为社会福利项目不道德,你会怎样阻止那些不道德的人呢?
十分简单。你要做的,就是用减税来奖励好人——也就是那些成功人士,因为成功揭示了他们有纪律、讲道德,而且,你还要多多减税,这样就没钱留给社会福利项目了。从这套逻辑来看,赤字是件好事。正如格罗弗•诺奎斯特(Grover Norquist)所说,它“饿死了野兽。”
自由派和财政保守派认为布什的巨额赤字是坏事,而遵循严父道德立场的右翼激进分子则认为它挺好。在2004 年1 月的国情咨文中,小布什总统说,他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削减“浪费性开支”——也即“糟糕的”社会福利项目——来减少一半的赤字。保守派反对一切政府管制行为吗?不尽然。他们不反对军队,不反对国防,不反对司法部,不反对法院,也不反对财政部和商业部。政府有许多方面,他们都真心喜欢。他们不反对政府对行业进行补贴。补贴企业奖励好人(也就是这些企业的投资者),很好。完全没问题。
但他们反对照顾和扶持民众。他们反对扶持普通的社会福利项目。他们认为这是错的。他们试图从道义基础上将其消除。故此,他们并不像许多自由派人士想的那样,是太卑鄙贪婪的疯子。实际比这还可怕得多——保守派是真心相信这一套的。他们相信这是道德的。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支持者。支持严父道德立场、认为它适用于政治的人,会相信这是正确的国家治理之道。再花一分钟来想想这对外交政策意味着什么。假设你是一个道德权威。身为道德权威,你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会问他们,他们该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吗?当然不,告诉他们就好。父亲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不准顶嘴。沟通是单向的。白宫也一样。也就是说,总统不会问,总统说了算。倘若你是能明辨是非的道德权威,你又拥有权力,那你就会用它。如果你放弃自己的道德权威,你反而不道德了。
映射到外交政策,它说,你不能放弃主权。美国,身为全世界最好、最强大的国家——也就是道德权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我们不该问任何人。这种信念,连同它的一整套比喻,长久以来主导着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班上,流传着一个通俗的隐喻,叫“理性行为者”隐喻。它是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反过来说,它本身又承载着另一重隐喻:每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所以,才有所谓的“无赖国家”“友好国家”,诸如此类。此外,还有国家利益。依你的自身利益行事,是什么意思呢?它最基本的意思是,你按照有利于你健康和强大的方式行事。既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那么,出于同样道理,国家健康(也就是经济健康,有着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又强大(也即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件好事。在一个国家里不见得人人都健康,但每一个公司都应该健康,而整个国家则应该有很多钱。整套概念就是这样。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你的自身利益呢?这就是外交政策的要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行为者隐喻说,每一个行为者、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违背自我利益行事不理性。
故此,人人都采取行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理性。接着,再根据国家就是人的隐喻(“友好国家”“无赖国家”“敌对国家”等等),世界上既有成年国家,也有儿童国家。成年国家,就是工业化的国家。儿童国家则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它们都是落后的国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如果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你告诉孩子们怎样发展,告诉他们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要是他们做错了事,就施以惩罚。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序言
总统竞选指导手册
——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
2004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第50任美国民主党主席
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乔治•莱考夫的作品,我们恐怕不会落到今天这一步:丢了在白宫的权力,丢了在国会的优势,丢了在最高法院的阵地。
莱考夫用自由派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写下了拉尔夫•里德(Ralph Reed)、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和弗兰克•伦兹(Frank Luntz)等人老早以前就凭直觉意识到了的东西。语言很重要。
通过定义类似“减税”的概念,共和党右翼不仅定下了辩论的条件,还抢占了制高点。靠着把“减税”(tax cuts)说成“税收减免”(tax relief),右翼还一下子就把反对“减税”的人给划进了“坏人”类别。
如果你对上述情况感到困惑,那就一定要读读这本书。莱考夫的见解不光能让你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还为我们展示了摆脱泥沼的出路。想要抢先设定议程的人必须动作迅速,而且必须理解语言的运用。设定议程的人还需要大义凜然,无愧无惧。
后人撰写21世纪的历史时,乔治•莱考夫一定会跻身影响力最深远的进步运动政治思想家之列。想要实现改变的人们,一定得好好利用他的独特见解。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
2004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第50任美国民主党主席
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乔治•莱考夫的作品,我们恐怕不会落到今天这一步:丢了在白宫的权力,丢了在国会的优势,丢了在最高法院的阵地。
莱考夫用自由派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写下了拉尔夫•里德(Ralph Reed)、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和弗兰克•伦兹(Frank Luntz)等人老早以前就凭直觉意识到了的东西。语言很重要。
通过定义类似“减税”的概念,共和党右翼不仅定下了辩论的条件,还抢占了制高点。靠着把“减税”(tax cuts)说成“税收减免”(tax relief),右翼还一下子就把反对“减税”的人给划进了“坏人”类别。
如果你对上述情况感到困惑,那就一定要读读这本书。莱考夫的见解不光能让你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还为我们展示了摆脱泥沼的出路。想要抢先设定议程的人必须动作迅速,而且必须理解语言的运用。设定议程的人还需要大义凜然,无愧无惧。
后人撰写21世纪的历史时,乔治•莱考夫一定会跻身影响力最深远的进步运动政治思想家之列。想要实现改变的人们,一定得好好利用他的独特见解。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作者简介
(美国)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24岁时就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并去了哈佛大学任教。
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
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
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道德政治》是霍华德•迪恩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时使用的竞选指导手册;《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
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
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道德政治》是霍华德•迪恩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时使用的竞选指导手册;《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媒体推荐
莱考夫近年来着力研究认知语言学对辩论的启示,《别想那只大象》是他这类作品中最简单易读的一本小册子。他用“别想大象”这个例子说明,在辩论或选举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主持人
后人撰写21世纪的历史时,乔治·莱考夫一定会跻身影响力最深远的进步思想家之列。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他的作品,恐怕不会丢了在白宫的权力、在国会的优势和在最高法院的阵地。
——霍华德·迪恩 美国民主党前主席
我从莱考夫那里学到不少东西。相信你也一样。
——乔治·索罗斯 金融大鳄
《别想那只大象》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乔治·莱考夫解析了右翼如何建构政治核心词汇,而且对多年来的美国政治做了最实际、最新颖的分析。
——乔治·阿科洛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主持人
后人撰写21世纪的历史时,乔治·莱考夫一定会跻身影响力最深远的进步思想家之列。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他的作品,恐怕不会丢了在白宫的权力、在国会的优势和在最高法院的阵地。
——霍华德·迪恩 美国民主党前主席
我从莱考夫那里学到不少东西。相信你也一样。
——乔治·索罗斯 金融大鳄
《别想那只大象》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乔治·莱考夫解析了右翼如何建构政治核心词汇,而且对多年来的美国政治做了最实际、最新颖的分析。
——乔治·阿科洛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引言:重塑语言框架,就是变革社会
第一部分: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第1章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第2章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框架:施瓦辛格的竞选奇迹
第3章一字之差决定命运:“同志婚姻”VS“同性婚姻”
第4章恐怖的隐喻:我们是怎样被操纵的
第5章致命的隐喻: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
第6章真实的谎言:揭穿背信弃义
第二部分:实战指南
第7章知己知彼:找出对手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框架
第8章答疑解惑:详解框架的18大问题
第9章破解语言迷魂阵——夺回话语权的技巧
译者后记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第一部分: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第1章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第2章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框架:施瓦辛格的竞选奇迹
第3章一字之差决定命运:“同志婚姻”VS“同性婚姻”
第4章恐怖的隐喻:我们是怎样被操纵的
第5章致命的隐喻: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
第6章真实的谎言:揭穿背信弃义
第二部分:实战指南
第7章知己知彼:找出对手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框架
第8章答疑解惑:详解框架的18大问题
第9章破解语言迷魂阵——夺回话语权的技巧
译者后记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基本信息
- ASIN : B088RKKS52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20年5月19日)
- 出版日期 : 2020年5月18日
- 品牌 : 湛庐文化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8617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未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154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18,176名Kindle商店 (查看Kindle商店商品销售排行榜)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3.9 颗星,最多 5 颗星
3.9星,共 5 星
29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16 个买家评论
-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3年12月13日
已确认购买
完全说的是民主与共和党的争权夺势,有点看不懂
2013年10月21日
已确认购买
被书的简介和作者给忽悠了~基本全书的价值看完简介就够了。
本来想认知语言学应该很牛的吧。全书除了第一章和偶尔穿插在各章的认知语言学的碎片理论,基本是关于美国竞选的语言传播方面的分析。这本书应该换个名字,美国竞选解密,想了解美国竞选的人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但若是想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这书就过于敷衍了。
虽然如此,有些书的价值就在于那一句话那几个字,就是这几个字的价值,也远远超过所付的书的价格。很幸运这本就是。
一句话: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关键词:框架 、隐喻
在和别人沟通乃至辩论的时候,去思考别人观点背后的价值观框架以及为了便于理解而使用的隐喻,能我们更好的独立思考,并在需要的时候,让别人跟着你的思维方式走,得出你想要他们得出的结论。
美国竞选的框架建立于最基本的人的天性是善还是恶。相信性本恶的,人都需要是需要管教的,就支持大政府管理;相信性本善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支持更多的民主自由。
隐喻,美国是全世界的严父,还是慈母。严父就要求别的国家听自己的,管别的国家的事情,慈母就以别人切身的感受出发,相信别人可以事情做好,去帮助他们。
本来想认知语言学应该很牛的吧。全书除了第一章和偶尔穿插在各章的认知语言学的碎片理论,基本是关于美国竞选的语言传播方面的分析。这本书应该换个名字,美国竞选解密,想了解美国竞选的人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但若是想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这书就过于敷衍了。
虽然如此,有些书的价值就在于那一句话那几个字,就是这几个字的价值,也远远超过所付的书的价格。很幸运这本就是。
一句话: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关键词:框架 、隐喻
在和别人沟通乃至辩论的时候,去思考别人观点背后的价值观框架以及为了便于理解而使用的隐喻,能我们更好的独立思考,并在需要的时候,让别人跟着你的思维方式走,得出你想要他们得出的结论。
美国竞选的框架建立于最基本的人的天性是善还是恶。相信性本恶的,人都需要是需要管教的,就支持大政府管理;相信性本善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支持更多的民主自由。
隐喻,美国是全世界的严父,还是慈母。严父就要求别的国家听自己的,管别的国家的事情,慈母就以别人切身的感受出发,相信别人可以事情做好,去帮助他们。
2014年6月3日
已确认购买
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看简介,以为是心理学的书。
书里主要以语言的框架和隐喻为中心,剖析美国两派的不同观点。
更适用于政治、论战,对于生活中的语言很难说有帮助。
书里主要以语言的框架和隐喻为中心,剖析美国两派的不同观点。
更适用于政治、论战,对于生活中的语言很难说有帮助。
2014年6月25日
已确认购买
框架,NLP技术的大用处!揭示潜意识的一条基本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