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选项
电子书定价: | ¥68.01 |
Kindle电子书价格: | ¥44.90 |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社会心理学(第8版)(认识自我、群体及社会,更有效地影响他人及社会,抵制不良群体及社会影响的科学指导性书籍!)”,作者:[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 等译]](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615KGtmHBMS._SX260_.jpg)
社会心理学(第8版)(认识自我、群体及社会,更有效地影响他人及社会,抵制不良群体及社会影响的科学指导性书籍!) Kindle电子书
内容介绍: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8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8 版。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
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从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编辑推荐:
社会心理学(第8版)是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希望学院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的经典著作。目前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再版10余次,累计销量达800多万册,中文版重印42次,销量逾40万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书由北大、北师大、南开、浙大四所大学9位知名的心理学教授翻译,成为很多本科及大专院校讲授和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入门级教科书。津巴多教授曾说,“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当今整个心理学界无人能出其右。”
彭凯平教授曾说,“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典范,是评价其他教科书的一把标尺。”
作者介绍:
戴维·迈尔斯,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戴维·迈尔斯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成为那里的JohnDirkWerkman心理学教授,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评选他为“最杰出的教授”。
迈尔斯曾在30多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除了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同时他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广大民众。他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
他撰写的《心理学》(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将于2006年出版,敬请期待)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600多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10年中占了将近30%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
商品描述
名人推荐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前言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
我早就知道了:社会心理学不过是常识而已吗
研究方法: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个人后记: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联系社会
第一编 社会思维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自我概念:我是谁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尊
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展示
个人后记:傲慢的危险与积极思维的力量DD一对相反的事实
联系社会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结论
个人后记:反思直觉的力量和局限性
联系社会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个人后记:反思直觉的力量和局限性
联系社会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吗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影响态度
个人后记: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联系社会
第二编 社会影响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人类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样性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解释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进化与性别:什么样的行为是天生的
文化与性别:我们的行为是由文化影响的吗
结论
个人后记:我们应该把自己看做社会的产物还是社会的建筑师
联系社会
第6章 从众
什么是从众
什么是经典的从众研究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谁会从众
……
第7章 说服
……
第三编 社会关系
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文摘
如何选择材料来对一个学科做相当全面的介绍——既要足够长以便容纳丰富的叙述,也要足够清晰以使要点不至于被淹没其中。我一直努力使我所呈现的理论和研究结果既不会对本科生来说过于深奥,也不会和单纯的社会学或心理学课程重复。相反我注重那些能使社会心理学融合到自由艺术的知识传统中的材料。通过传授名著。哲学和科学,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和觉知,并把我们从现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社会心理学能够达到这些目标。很多社会心理学的本科生并不主修心理学,实际上所有人都将从事其他职业。这本书把重点放在和人类有关的重要话题上,这样既可以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同时也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并对他们有所裨益。
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盛宴。在整个有记载的历史中,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仅有100多年,也就是刚过去的那个世纪。考虑到我们起步较晚,我们的研究成果还是喜人的。我们已经在解释信念与错觉。爱与恨。从众和独立这些心理现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人类行为的很多方面仍然是个谜,但社会心理学能就一些人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做出部分解答。
当人们第一次采取新的态度时,他们的行为会有所改变吗?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作者简介
戴维·迈尔斯,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戴维·迈尔斯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成为那里的John Dirk Werkman心理学教授,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评选他为“最杰出的教授”。
迈尔斯曾在30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除了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同时他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广大民众。他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
他撰写的《心理学》(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将于2006年出版,敬请期待)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600多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10年中占了将近30%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媒体推荐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基本信息
- ASIN : B07QWK2MPS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月1日)
- 出版日期 : 2006年1月1日
- 品牌 : 新曲线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112754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已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1253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493名Kindle商店 (查看商品销售排行榜Kindle商店)
- 用户评分:
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
买家评论
815 个顾客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我看的是第8版的电子版,我最开始注意到它是因为得到APP上推荐了这个版本,过了大概一个月,亚马逊也有了电子版,我买了亚马逊的电子版,读了个开头认为可能是5星好书,虽然篇幅巨大,还是决定仔细读完。
读了20%,想先写点笔记和心得,查看版本信息,才发现中文版已经出到11版了,我在书店见过的实体书是11版。
看到11版的信息后,我就没兴趣仔细读第8版版了,后面的80%是速读的,不过还是发现很多高质量信息。
第8版的信息有点旧,翻译略差,有些名词跟现在的常用翻译不一样。不过相对中文同类书来说,也不算过时,读后基本不再需要读大部分心理学/励志/成功类书了,原因有两个:
1:本书比较权威可信;
2:本书比较全面。
许多心理学/励志/成功书的思想与案例在本书中都似曾相识,许多心理学/励志/成功书的观点与本书不同,本书可信的概率更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顶一万本”的好书。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万维钢最近几年推荐过的书中,有不少心理学、成功励志相关的书,其中已经出了中文版的我看过一半以上,我的感觉是这些书中的思想,大部分都在这本《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了,案例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本书提到的。
本书主要内容是:我们如何彼此理解、彼此影响、彼此联系,以及以上理论的实际应用。我仔细看过的前3章都属于“我们如何彼此理解”的内容,系统介绍了人类看待社会与世界的各种心理误区。
书中的观点大部分来自行业内的学术研究成果,少数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前3章的重要内容:
1:人类看待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容易高估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2:高自尊的人更快乐,更上进,更经得起挫折;
3:相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人学习更好,婚姻和事业更成功;
4:我们更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环境,更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我们通常更容易高估自己;
5:婚姻、公司、乐队中,每个人都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贡献低估自己的失误;
6:我们的记忆并不准确,往往经过了对自己有利的加工和解释;
7:哪怕经历过许多失败和失误,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往往还是偏乐观;
后面13章的一些重要或有趣的观点/信息:
8:个体差异远远超过性别差异;
9:宗教邪教的成功让我们有机会见识了强有力的说服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0:提高城市警察的工资水平虽然可以暂时提高他们的士气,却可能同时降低该市消防员的士气。这种感觉称为相对剥夺;
11:大约一成的婴儿和成人会表现出焦虑和矛盾的行为,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2: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花半小时面试,能比综合所有诸如GPA、GRE成绩和推荐信的评价之类的因素更好地选出合适的人;
13:在过去40年中我们快速增加的财富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哪怕极小的主观幸福感的增强。
总体评价4星,不错。目测本书的中文第11版和英文第13版是5星级好书。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526
2: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解释行为,对其归因,以使其变得次序井然,具有可预见性,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569
3:事实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无意识心灵——一个由直觉在幕后操纵着的心灵——这是一个弗洛伊德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的心灵。#580
4:很少有读者注意到,马斯洛同时也受到他本人价值观的影响而选择加入了他所描述的那一类自我实现的群体。最终对自我实现人格的描述,即自发、自主、充满神秘感以及其他的特征,其实反映了马斯洛的个人价值观。#752
5: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意见同样也反映了咨询者的个人价值观。当健康心理学专业人士建议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当育儿专家指导我们如何养育子女时,当心理学家鼓励我们不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而应该自由地生活时,其实他们所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观。#755
6:我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为“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为“性变态”。诸如对“雄心勃勃”的男人与“盛气凌人”的女人,“小心谨慎”的男孩子与“怯生生”的女孩子的种种评价都别有“深意”。#772
7:在9.11之前的六年中,FBI的反恐怖机构有68000件事情毫无头绪。在事后聪明眼中,那些极少的有用信息现在看起来是如此明显。#878
8:地位与寿命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学科业余爱好者与专业社会心理学家可能都会犯的、也是最无法抗拒的思维错误:当两类因素如地位与健康放在一起时,很可能会得出一个因素影响另一个因素的结论!#954
9:问题的精确措辞也会对答案造成影响。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3%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在“救济穷人”上花销过大。而53%的人认为政府在“福利问题”上花销过大(《时代周刊》,1994)。类似地,大多数人同意削减“国外援助”资金而增加“帮助他国饥饿民众”的开支(Simon,1996)。#1027
10:自我参照效应可以阐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1300
11:研究发现,人们错误地把雨天忧郁症归因为生活的空虚,把过吊桥时的兴奋归因为受过路人的吸引(Schwarz & Clore,1983;Dutton & Aron,1974),而且人们都矢口否认媒体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承认媒体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1489
12:然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未来有时候甚至连你自己都很难预测。当进行自我预测时,最好的建议是思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Osberg & Shrauger,1986,1990)。那些了解你的人可能会比你能更好地预测你的行为#1519
13:你认为你的命运是由自己来控制的(内部控制点)?还是认为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你的命运(外部控制点,如图2-6)?那些认为自己是内控的人更可能在学校表现优秀,成功戒烟,系安全带,直接处理婚姻的问题,挣很多钱,并且可以延迟满足以实现长远目标#1664
14:在其他实验中,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比如“最后大甩卖”中的选择决定)的满意度比对可以反悔的选择(当允许退款和更换时)的满意度要高。可笑的是,人们似乎喜欢和愿意为推翻这种选择的自由而付出代价。#1716
15: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和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也更为客观#1859
16:如果我们行为不佳或是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之后,他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Sagarin & others,1998)。#1944
17:大学期间作为摇滚乐队的一名吉他手,施伦克尔注意到“乐队成员总是高估自己对群体成功的贡献而低估他们对失败所负的责任。许多很棒的乐队都是由这些自我赞扬倾向所引发的问题而解体的。”#2011
18: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在成功时安享荣誉。#2039
19:问自己:“假设我是一个持相反观点的人,我是否会在这个研究中同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得出同样的结论呢?”当从相反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后,这些被试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客观地固执己见了。#2569
20: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我们将信息存储在大脑的同时也就构建了记忆,因此记忆会引入许多事后的推理。它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以及我们现在的信念或者知识。#2578
21:实验的结果很令人泄气。那些态度经常改变的人坚持说自己过去的感觉和现在的感觉没有什么差别。#2588
22:那些参加心理治疗、减肥项目、戒烟和锻炼的人实际上只是在平均的水平上表现出适度的改善。但是他们通常报告说有很明显的收益(Myers,2004)。#2625
23: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出过错,但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们会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很好地维持婚姻关系和遵守锻炼计划——仍然相当乐观(Ross & Newby-Clark,1998)。#2739
24:具有讽刺的是,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克鲁格和邓宁(Kruger & Dunning,1999)指出,对能力的认识也是需要能力的,那些在语法、幽默以及逻辑测验中得分最低的学生反而最有可能高估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才能。那些不知道何谓好的语法和逻辑的人通常也不知道自己缺乏这些东西。#2754
25:在政治问题专家这个群体中——还有股评家、心理健康工作者和体育预言家——过度自信似乎是难以克服的。#2790
26: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我们更愿意证实它们。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验证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2799
27:我们可以从对过度自信的研究中得到什么启发教训呢?一个教训是要对别人独断性的陈述保持谨慎。即便当人们看起来十分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是错的。自信和能力之间没有什么必然一致的关系。#2808
28:掷骰子的人希望掷出小点时出手相对轻柔,而掷出大点时则出手相对较重(Henslin,1967)。赌博产业正是依靠这一赌徒错觉而兴旺发达起来。赌徒一旦赌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技术或预见力。如果输了就是“差一点就成了”或者“倒霉”——#2926
29:这个实验证实了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的富有挑战性的结论:自然就是如此这般运作的,我们经常因为别人受到奖励而感到自己受惩罚,却因为惩罚别人而感到自己受奖励。#2952
30:这种观点被证明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3214
31: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综述研究,他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276
32: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一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被证实十分有效。#3454
33:让我们牢记这一事实:个体差异远远超过性别差异。#4283
34:用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劳敏和丹尼斯·丹尼尔斯(Plomin & Daniels,1987)的话来说“两个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孩子之间的差异和从众多家庭中随机抽取的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一样大。”#4446
35:共享环境影响——包括共享家庭影响——只能解释0~10%的人格差异。那么剩下的40%~50%由什么来解释呢?哈里斯认为,答案是同伴的影响。#4449
36:宗教邪教的成功让我们有机会见识了强有力的说服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种成功看来是源于对行为承诺的强调(如第4章所述),运用有效的说服原则(如本章所述),以及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当中(这将在第8章中讨论)。#5983
37: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的作业成绩。#6294
38:但是研究者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单独工作的人们通常会比在团队中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头脑风暴法只在被高度激励和多样化的群体中才十分有效,并且这些群体要事先准备好可能的观点)。庞大的头脑风暴群体通常都是低效的,#6873
39: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根源于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s)的负性信念。刻板印象就是概括。为了简化世界,我们概括出:英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朗;教授则心不在焉。#7093
40: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他们——你自己的种族群体以外的其他任何种族的成员——甚至看起来都很相似。#7663
41:提高城市警察的工资水平虽然可以暂时提高他们的士气,却可能同时降低该市消防员的士气。这种感觉称为相对剥夺(relatived eprivation)。它可以预测少数人群体在感觉到不平等待遇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Kawakami & Dion,1993,1995)。#8269
42:接近性引发的喜欢不仅是因为接近性能产生相互交往和预期的喜欢,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200多个实验结果显示,熟悉不会导致轻视。这和一个古老的谚语正好相反。事实上,熟悉诱发了喜欢(Bornstein,1989,1999)。#9048
43:虽然长得漂亮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是,人际吸引的研究者哈特菲尔德等人(Hatfield & Sprecher,1986)认为,漂亮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有吸引力的人可能会遭受令人不快的性骚扰、同性的嫉妒和排斥。#9229
44:大约一成的婴儿和成人会表现出焦虑和矛盾的行为,称为不安全型依恋(insecure attachment)。在陌生环境中,这类儿童会充满焦虑地粘在母亲身边。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哭泣;母亲回来后,他们却会对母亲表现出冷漠或敌意。成年的焦虑—矛盾型个体对他人也不够信任,因此会产生较强的占有欲和忌妒心。#9714
45:符合下列条件的夫妇通常不会离婚:20岁以后结婚;都在稳定的双亲家庭里长大;结婚之前谈了很长时间恋爱;接受过较好且相似的教育;有稳定收入;居住在小城镇或农场里;结婚之前没有同居过或怀孕过;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年龄、信仰和受教育水平相似。#9910
46:当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er)到前苏联对很多普通的苏联公民进行访谈时,他吃惊地发现:苏联人对美国人的描述,与美国人对苏联人的印象惊人地一致。#11266
47: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花半小时面试,能比综合所有诸如GPA、GRE成绩和推荐信的评价之类的因素更好地选出合适的人?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们高估了自己的认知能力。而这的确是我们自负的想法。#12048
48:詹姆斯·马德斯(Maddux,1993)总结道,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家“很可能受到各种阴险的错误和偏见的影响”。他们经常是相关错觉的受害者;太容易对自己的事后聪明充满自信;经常因为自我证实的判断而造成误诊;经常对自己基于直觉的临床判断太有信心。#12056
49:普通人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欢迎程度。抑郁的人却不这样。普通人常会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加上玫瑰色的光环。抑郁的人(除了严重抑郁的)在回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时则更客观。#12114
50:韦尔斯和迈克尔·利珀(Wells & Leippe,1981)也发现,陪审员对那些细节记忆很差的目击者更为怀疑——尽管这些人往往是最准确的目击者。#12756
51:这就意味着——研究也同时证明——当律师以叙事也就是故事的形式提出证据时,陪审员最容易被说服。在重罪案(全国判罪率达80%)中,原告陈词比被告陈词更多地采取叙事的形式。#13109
52:这样就得出了一个震惊的结论:在过去40年中我们快速增加的财富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哪怕极小的主观幸福感的增强。#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