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拿到书,已经翻了十几页,最最难以忍受的是这本书的味道特别重!!“味道”不是指其内涵,而是真的味道,不知道是纸张还是油墨的问题,感觉自己快被熏死了,对气味敏感的读者慎买!
翻译中,发现并没有达到“行云流水”的程度,也许是期望过高。其中有个翻译“普遍收益”想了半天也没搞明白是什么,看了括号里的解释(盈利利润加营业外支出),才明白这就是“利润总额”或者“综合利润”,翻译这类书籍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如果自身不具备,可以在翻译完成后请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人帮忙校正下,这也是对所有人负责任的态度。
购买选项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解密无印良品(从赤字到千亿营业额的“2000页工作指南”,MUJI内部管理秘计!‘良品计划会长’揭秘无印良品商业传奇!)”,作者:[【日】松井忠三]](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41TnHNoaEbL._SY346_.jpg)
解密无印良品(从赤字到千亿营业额的“2000页工作指南”,MUJI内部管理秘计!‘良品计划会长’揭秘无印良品商业传奇!) Kindle电子书
|
人气
广告
编辑推荐:
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企业的无印良品
曾经一度陷入经营艰难的困境
究竟是什么让MUJI实现从36亿日元赤字扭亏为盈,达到高营业额1620亿日元?
经过管理方式的优化:
顾客对商品的意见能够迅速反馈到设计部门
18:30以后,公司里不再有加班职员
员工可以查找任何一次会议的商谈结果以便执行
所有提案的内容都不会超过一张A4纸
……
一切尽在2000页的MUJIGRAM工作手册中。
这手册如何制作完成?管理方式如何贯彻?
良品计划会长松井忠三为你《解密无印良品》
企业运营•个人成长完全手册
日本版畅销十万
作者简介:
松井忠三:现任良品计划株式会社会长。1949年生于日本静冈县。1973年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现筑波大学)体育系,后进入西友STORE(现西友)株式会社就职。1992年加入良品计划。历任总务人事部长、无印良品事业部部长,于2001年就任无印良品社长。他从“企业文化”着手对陷入赤字状态的公司进行改革,实现了公司业绩的V字恢复,并促其走上迅速成长的道路。2007年完成史上最高总营业额(当时数据)1620亿日元。2008年升任现在职位,继续推进公司的“机制构筑”至今。
基本信息
- ASIN : B07CMLPFX7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第1版 (2018年4月26日)
- 出版日期 : 2018年4月26日
- 品牌 : 新星出版社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1256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未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222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8,503名Kindle商店 (查看商品销售排行榜Kindle商店)
- 商品里排第48名行业经济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4.1 颗星,最多 5 颗星
4.1星,共 5 星
68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60 个顾客评论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5年6月18日
已确认购买
我喜欢无印良品的设计,简单,实用,没有花俏的东西。这本书由良品计划会长:松井忠三先生著作的「解密无印良品」,解释MUJI为何能从亏损到大幅度盈利的过程。
整本书围绕着机制展开,指的无印良品店铺所使用的经营指南—MUJIGRAM。一本MUJIGRAM,包含了从店铺经营到商品开发、卖场展示和服务等一切工作的专业知识,厚达2千页。下面说说我看完这本书的几点感受:
1.MUJIGRAM详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MUJIGRAM里每一个词语,都需要有详细的定义,比如何为「整齐」,就是「正面朝上(有吊牌的一面朝向上面)、商品的方向(杯子一类的把手要朝向一致)、缝隙·间隔等要呈一条直线。」日本人果真是变态啊,这样的要求在国内的连锁带店,怕是连海底捞都比不上吧。
2.领导人无论处于任何位置,都需要对一线的场景有感觉。松井先生(在MUJI内部所有员工互称先生/小姐)就任社长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探访全国的店铺,他认为躲在办公室里可无法了解现实店铺中的情况。MUJIGRAM的制作者,只有现场员工,作为它的使用者,才有制定和不断修正的权利。MUJIGRAM中有一个「改善提案」的流程,店员可以亲自提交计划,有审查部门专门判断是否采用此提案。
3.员工参与感。除了上述的只要有合理建议就可以提交的优化方案,都能在通过审核后优化MUJIGRAM;员工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想销售的商品,以八折的优惠销售。这点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能够参与到公司最终的行为规范制定中,
4.只有设置完成时限的工作才能称之为工作。为了保证员工都能按时完工,不加班,MUJI的解决方案是将信息透明化。每一个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时限都在「时限公告」上,按时完成打○,未按时完成打X,员工亚历山大啊。我不是特别的赞同,比如我们做移动软件项目,不可预知的事情挺多的,只能定个大概时间点,在我看来,早几天和晚几天没有区别。
5.生活中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MUJIGRAM。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或流程上的事情,固定规范化,成为「例行公事」。这样就能把握时间,专注处理事情本身。我个人是相当赞同,也在尽量的执行,虽然结果,你懂的。
6.MUJI是提倡不加班的。我觉得这个前提是有足够的人手,已经员工的效率都很高。然而这是大公司才可能有的条件,小公司特别是创业团队,一人身兼数职,怎么可能正常上下班呢?
7.决策效率高,审批一个流程印章只有三个。看起来很美好的,要是大公司里都能这么快就无敌了,最近在申请公司内部发一个邮件,我愚蠢到连流程都看不懂,还要不断的问相关接头人。所以,无印的这三点流程不禁让人有些怀疑啊,怎么可能就3个呢?比如开店等那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保证信息同步吧,否则谁担当的起责任。
这本书说起来就是MUJIGRAM的实用介绍,不过这也是MUJI流程机制化管理的精华(越说越想搞一本看看)。有很多的实践值得我们参考,比如开会尽量实现无纸化办公,提案用的PPT不要做太多页,能用一张A4纸提炼出重点内容的就不要用多张纸。一句话就是把事情全面规范化、流程化,但同时又具备人性化,不断的改善,从而减少因沟通中出现的时间消耗、个人经验造成的信息不同步等问题,专注在事情本身。
但那可是日本啊!日本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想要国人也按照这种制度办事,那压根不可能。
最后,松井先生提出的「在奔跑中思考,同时处变不惊」这段话令我敬佩不已。恩,又一句座右铭。
整本书围绕着机制展开,指的无印良品店铺所使用的经营指南—MUJIGRAM。一本MUJIGRAM,包含了从店铺经营到商品开发、卖场展示和服务等一切工作的专业知识,厚达2千页。下面说说我看完这本书的几点感受:
1.MUJIGRAM详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MUJIGRAM里每一个词语,都需要有详细的定义,比如何为「整齐」,就是「正面朝上(有吊牌的一面朝向上面)、商品的方向(杯子一类的把手要朝向一致)、缝隙·间隔等要呈一条直线。」日本人果真是变态啊,这样的要求在国内的连锁带店,怕是连海底捞都比不上吧。
2.领导人无论处于任何位置,都需要对一线的场景有感觉。松井先生(在MUJI内部所有员工互称先生/小姐)就任社长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探访全国的店铺,他认为躲在办公室里可无法了解现实店铺中的情况。MUJIGRAM的制作者,只有现场员工,作为它的使用者,才有制定和不断修正的权利。MUJIGRAM中有一个「改善提案」的流程,店员可以亲自提交计划,有审查部门专门判断是否采用此提案。
3.员工参与感。除了上述的只要有合理建议就可以提交的优化方案,都能在通过审核后优化MUJIGRAM;员工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想销售的商品,以八折的优惠销售。这点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能够参与到公司最终的行为规范制定中,
4.只有设置完成时限的工作才能称之为工作。为了保证员工都能按时完工,不加班,MUJI的解决方案是将信息透明化。每一个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时限都在「时限公告」上,按时完成打○,未按时完成打X,员工亚历山大啊。我不是特别的赞同,比如我们做移动软件项目,不可预知的事情挺多的,只能定个大概时间点,在我看来,早几天和晚几天没有区别。
5.生活中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MUJIGRAM。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或流程上的事情,固定规范化,成为「例行公事」。这样就能把握时间,专注处理事情本身。我个人是相当赞同,也在尽量的执行,虽然结果,你懂的。
6.MUJI是提倡不加班的。我觉得这个前提是有足够的人手,已经员工的效率都很高。然而这是大公司才可能有的条件,小公司特别是创业团队,一人身兼数职,怎么可能正常上下班呢?
7.决策效率高,审批一个流程印章只有三个。看起来很美好的,要是大公司里都能这么快就无敌了,最近在申请公司内部发一个邮件,我愚蠢到连流程都看不懂,还要不断的问相关接头人。所以,无印的这三点流程不禁让人有些怀疑啊,怎么可能就3个呢?比如开店等那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保证信息同步吧,否则谁担当的起责任。
这本书说起来就是MUJIGRAM的实用介绍,不过这也是MUJI流程机制化管理的精华(越说越想搞一本看看)。有很多的实践值得我们参考,比如开会尽量实现无纸化办公,提案用的PPT不要做太多页,能用一张A4纸提炼出重点内容的就不要用多张纸。一句话就是把事情全面规范化、流程化,但同时又具备人性化,不断的改善,从而减少因沟通中出现的时间消耗、个人经验造成的信息不同步等问题,专注在事情本身。
但那可是日本啊!日本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想要国人也按照这种制度办事,那压根不可能。
最后,松井先生提出的「在奔跑中思考,同时处变不惊」这段话令我敬佩不已。恩,又一句座右铭。
2015年6月7日
已确认购买
一拿到书就爱不释手,完美的随手带读物,重点是干货很多
“工作,务必化繁为简”这是整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总是被各种琐事儿缠身,常常做无用功。当读完这本书后,瞬间有种被”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一个团队组织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分工明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从而推动整体的高效发展。目前我正按照书中的理论去建立团队的有效运营机制,在执行力方面有了显著改善,接下去我会坚持试试看,期待更好的效果。
这是一本佳作,五星推荐!
“工作,务必化繁为简”这是整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总是被各种琐事儿缠身,常常做无用功。当读完这本书后,瞬间有种被”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一个团队组织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分工明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从而推动整体的高效发展。目前我正按照书中的理论去建立团队的有效运营机制,在执行力方面有了显著改善,接下去我会坚持试试看,期待更好的效果。
这是一本佳作,五星推荐!
2015年6月6日
已确认购买
很喜欢书的开本和纸张,拿着方便,适合在地铁上翻,而且要点都有加黑突出。
印象最深的两点可能是“指南”和“行动力”,想想开会扯皮很久但事情毫无进展,或是执行一个方案要N个部门盖章/通过这种事大概从学校时代开始就没停止过。为所有事情制定”指南“听上去有点发指但确实有效,尤其是在人员流动大的地方,实习岗位或是NGO组织,能留住优秀的传统也能让后来人快速上手。然后一旦有了指南其实也省去了扯皮、传授遗漏或是疑问的过程,行动力也就上来了。对照自己在过的NGO有无目标无架构到建立机制、制定指南的转变,觉得MUJI的做法确实是有道理的。
另外是刚翻开时看到作者从头吵吵”机制“”指南“听上去确实又刻板又冷冰冰,看下来发现其实是灵活变动的。“指南”只是开始,而且MUJI的指南来自业务最前线,每月调整。并且作者也提到,“机制”的建立不可操之过急,MUJIGRAM的形成花了五年,嗯,很多方法确实很想让人坚持试试看。
PS:后记里作者提“莫烦恼”举出的典出居然是北条时宗,还挺罕见的哈哈。
印象最深的两点可能是“指南”和“行动力”,想想开会扯皮很久但事情毫无进展,或是执行一个方案要N个部门盖章/通过这种事大概从学校时代开始就没停止过。为所有事情制定”指南“听上去有点发指但确实有效,尤其是在人员流动大的地方,实习岗位或是NGO组织,能留住优秀的传统也能让后来人快速上手。然后一旦有了指南其实也省去了扯皮、传授遗漏或是疑问的过程,行动力也就上来了。对照自己在过的NGO有无目标无架构到建立机制、制定指南的转变,觉得MUJI的做法确实是有道理的。
另外是刚翻开时看到作者从头吵吵”机制“”指南“听上去确实又刻板又冷冰冰,看下来发现其实是灵活变动的。“指南”只是开始,而且MUJI的指南来自业务最前线,每月调整。并且作者也提到,“机制”的建立不可操之过急,MUJIGRAM的形成花了五年,嗯,很多方法确实很想让人坚持试试看。
PS:后记里作者提“莫烦恼”举出的典出居然是北条时宗,还挺罕见的哈哈。
2015年11月26日
已确认购买
作者是原无印良品的社长,临危受命,带领企业从2001年扭亏为盈,并使企业步入良性增长循环。作者始终践行操作指南作为员工的行动准则,使其标准化、傻瓜化、具体化,任何人都能看懂并遵照执行,将操作指南作为企业文化和实际工作的桥梁。 书虽小,内容很强大。日本人的精细化管理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管理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