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页:

插图: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区别。根据弗洛伊德的基本设想,人生来就具有难以控制的无意识的欲望,这种欲望寓于“本我”之中。人一出生,他的本能就追求某种形式的满足。然而,几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些——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和攻击的——欲望追用逐着那些周围的人不以为然、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地位的人。父母禁止并惩罚孩子那些想要满足欲望的行为。同时,父亲和母亲在孩子六岁以前就以他们的某种反应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孩子在上学前就已形成道德规范(“超我”)。因为本我的要求与超我的要求是不一致的,所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已形成一种能够在两种规范之间进行调解的规范,也就是“自我”。比如,自我设法将“恶的”欲望导向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接受并符合自身道德要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调和行为可能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欲望要求进入意识,从而引起害怕和恐惧,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能的。大多数人多少能够满意地与这些对抗力量实行妥协。然而,弗洛伊德深信,他的病人都没有成功地采取这种平衡行为。他们的症状表明,要么过于强大的欲望摆脱了“自我”的控制,而现实生活又不可能让他们得到满足,要么他们的道德要求太高。
弗洛伊德得到公认的功绩。虽然存在各种有理有据的批评,但是不能忽视弗洛伊德的伟大功绩。他提高了这样的认识,身体上的病象或者异常的行为方式不仅是由生理决定的,并且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更确切地说,他把这些病象与在他的病人或正常人身上出现的纯粹的心理过程相联系。他认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健康人”没有根本的区别,没有明显的界限。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对于今后发育的重要意义,这一点与现代儿童心理学的认识相一致,当然,儿童心理学涉及的是另一种理论背景。最后应当说明,弗洛伊德的研究与只研究意识过程的冯特的研究相比,明显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现代的心理学家虽然不是都愿意承认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但是他们可能都赞同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决不能始终并完全记得所有的心理过程。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