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页:

丧与其易也宁戚: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有死生,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易”字有两解,一平易义。如地有易险,行于平易之地,其心轻放,履险则否。人之居丧,其心宁戚毋易。另一解,治地使平亦曰易,故易有治办义。衣衾棺槨一切治办而哀情不足,是亦不足观。故曰宁戚。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林放殆鉴于世之为礼者,竞务虚文,灭实质,故问礼之本。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若孔子径以何者为礼之本答之,又恐林放执本贱末,其敝将如后世之庄老。故孔子仍举两端以告,与彼宁此,则本之何在自见,而中之可贵亦见。抑且所告者,具体着实,可使林放自加体悟。事若偏指,义实圆通。语虽卑近,意自远到。即此可见圣人主教。
礼有文有节。如饮食之礼,为之笪簋笾豆罍爵,所以文之也。其本则污尊抷饮,惟俭而已。临丧之礼,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其本则哀痛惨怛,惟戚而已。若惟知有本,不文不节,亦将无礼可言。故孔子虽大林放之间,而不径直以所为本者答之。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序言/1
再版序/5
上编/1
学而篇第一/1
为政篇第二/20
八佾篇第三/46
里仁篇第四/76
公冶长篇第五/100
雍也篇第六/128
述而篇第七/154
泰伯篇第八/186
子罕篇第九/206
乡党篇第十/233
下编/255
先进篇第十一/255
颜渊篇第十二/281
子路篇第十三/305
宪问篇第十四/328
卫灵公篇第十五/369
季氏篇第十六/397
阳货篇第十七/413
微子篇第十八/435
子张篇第十九/449
尧曰篇第二十/470
附孔子年表/480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序言
《论语》二十篇开始即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 人之不知,亦当指不知此上两端言。故又日:“若圣与仁,则我岂敢。我学不厌而教不倦。”又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则孔子之自居,在学在教,不在求为一圣人。《论语》书中岂不已明言之。
此犹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抑且秋收冬藏之后,岂能不复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获则不尽在己力。固亦有既尽耕耘之力,而复遇荒歉之来临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岂孔子之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此即天命之所在矣。人之为学,又岂能超乎其天之所命。此惟西方人战胜自然克复自然有此想。中国人则不作此法。知天法天之道,其要乃在此。
颜子日:“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孔门七十二弟子,师弟子间,莫不尊颜子为好学。后世有孟子,其时群言并兴,而杨、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则日:“乃我所愿,则学孔子。”又日:“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又日:“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特以为圣人勉当时之学者,后世以孔、孟并称,而每引孟子语以尧舜自勉。则其为学趋向,有时与孔子有相异。
宋代朱子定语、孟、学、庸为四书,朱子又曾有“颜子细,孟子则较粗”之辨。而学者每喜读孟子书,时若有逾于《论语》。即如朱子同时陆象山已然。 而明代王阳明则益见其为然。阳明求为圣人,及其龙场驿自悟乃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则岂不先世之孔子,亦当学后代之阳明。此乃禅宗一悟成佛,己身成佛,立地成佛之余意。此语实易引人入歧途,而其流弊有不可胜言者。
朱子为学,则学其前贤如周、张、二程。濂溪教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则所学即学其乐,所乐亦乐其学,此与孔子教学尚无大相异。惟横渠则学之所长,乃在其苦学处。故伊川《与横渠书》有云:“观吾叔之见,志正而谨严,深探远赜,岂后世学者所尝虑及。然以大概气象言之,则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和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望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可见横渠为学,实有似西方哲学家,所学对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论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亦与孔子意相近。而横渠之努力,则有引人入歧途处。
余年六十五,赴美任教于耶鲁大学。余不能英语,课务轻简,乃草为此注,自遣时日。余非敢于朱注争异同,乃朱子以下八百年,解说《论语》者屡有其人,故求为之折衷。及近年来,两目成疾,不能见字。偶嘱内人读此旧注,于文字上略有修改,惟义理则一任旧注。事隔一月,忽悟此序以上所陈之大义,乃作为此书之后序。
1987年钱穆识于台北外双溪之素书楼时年九十有三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