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朝花夕拾(永恒纪念版)(全彩插图) (儿童文学经典)”,作者:[鲁迅]](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51mZUm82dSL._SY346_.jpg)
朝花夕拾(永恒纪念版)(全彩插图) (儿童文学经典) Kindle电子书
广告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惟一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本书除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月花夕拾》之外,还收录了一部分鲁迅先生的精品杂文。这些杂文处处体现着鲁迅先生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编排形式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历程和作品风貌,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与人文思想。
商品描述
媒体推荐
鲁迅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里,充满了温润的悲悯情怀和深挚的人间大爱。他不仅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而且也用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才是伟大和杰出的儿童文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书评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徐鲁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狗·猫·鼠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风筝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秋夜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论雷峰塔的倒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友邦惊诧”论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呐喊》自序
门外文谈(节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随便翻翻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狗·猫·鼠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风筝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秋夜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论雷峰塔的倒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友邦惊诧”论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呐喊》自序
门外文谈(节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随便翻翻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序言
推荐序
林贤治
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鲁迅《热风》
自始至终,鲁迅是一个进化论者。由于绝望于他的时代,绝望于同时代人,他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即使经受了青年的利用和打击,亲历了“清党”时期青年告密的可骇的事实,他说过,愿英俊出于中国之心,仍然不死。至于孩子,他把这幼小的一代视作“将来的‘人’的萌芽”就更不必说了。不妨听听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的摄人心魄。即使如《长明灯》,
对于孩子们的纯真,他流露出了那么深重的疑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鲁迅深知,戕害孩子的势力过于强大。在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里,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吃人”。他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有道德,只有“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要勾销旧账,除非“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然而,这是可能的吗?
即以中国的中产家庭为例,鲁迅指出,家长教育孩子大抵是两种方法:一是放任,骄纵,在家里做小霸王,但到了外面就像失了网的蜘蛛一般,毫无生存能力。再就是苛责过度,甚至打骂,只要孩子“听话”就是教育成功,其实是培养奴才,将来放他到外面的世界,
也是“暂出樊笼的小鸟”,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两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可见父权深入的程度。西哲把东方社会称为“父权制社会”,不是没有根据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头脚倒置的社会,只能回到“人”的立场,以幼者弱者为本位。就家庭来说,把孩子生下来,就得负起教他的责任,正如鲁迅批评说的,“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做人”的教育,不问而知,首先要求作为教育者的“孩子之父”转变为“人之父”。
早在五四时期,鲁迅作了一篇长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现代的观念,回答了一个转型时代的伦理和教育问题,体现了他一贯的社会变革的思想。父与子的关系,扩大一点说,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他对此十分清楚,因
此,对于在“新人物”中间,讲恋爱,讲小家庭,讲享乐,而少有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便不能不提出痛切的批评。他有一段被反复引用的著名的话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但接着指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在儿童教育问题上,这个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不是在社会发展的一般意义上讨论教育问题,他的关注所在,唯是每一个人,每一具血肉鲜活的个体生命;所谓“人”就是个人,是心智健全的生命结构,而充盈其间的,也必定是独立意识,自由感和幸福感。
启蒙思想家从本质上说都是教育家。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进行启蒙教育,儿童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说到五四一代,人们常常提到周作人的儿童教育思想,很少提及鲁迅。其实,在当时,“周氏兄弟”在反对封建礼教对儿童一代的戕害,以及宣扬“对于一切幼者的爱”的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说两个人有所区别的话,那么,周作人未免过多地鼓吹发展儿童的天性;而鲁迅,由于对“老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侵略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会把儿童的天性看成是单纯的“白板”,而是恶劣的教育环境的产物,所以在他看来,
儿童教育同样存在着一个引导和改造的问题。一方面,他不间断地翻译童话,把外国优秀的读物介绍给孩子;另一方面,在护卫孩子的同时,不放过社会上毒害儿童的观念、思想和行为,而给予及时的打击。早期写的《二十四孝图》之类自不必说,直到逝世前,他的写作还不时地回到跟儿童相关的主题里来。在日本入侵东三省的国难当头的时刻,对于教育出版界向儿童推销岳飞、文天祥一样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一样持严正批判的态度。他说过:“仗自然是要打的,要打掉制造打仗机器的蚁冢,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打掉陷没将来的阴谋:这才是人的战士的任务。”
将鲁迅的创作选编成两个集子,是专给孩子和孩子的父母看的。文辞浅近,意涵深远,无疑地,将使更多的读者藉此形象的文本,深切地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我以为编者的选择,是有着“救救孩子”的意义在的。所以,当编辑邀我作序时,我立即应允下来,写下如上文字,郑重地向大家推荐。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林贤治
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鲁迅《热风》
自始至终,鲁迅是一个进化论者。由于绝望于他的时代,绝望于同时代人,他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即使经受了青年的利用和打击,亲历了“清党”时期青年告密的可骇的事实,他说过,愿英俊出于中国之心,仍然不死。至于孩子,他把这幼小的一代视作“将来的‘人’的萌芽”就更不必说了。不妨听听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的摄人心魄。即使如《长明灯》,
对于孩子们的纯真,他流露出了那么深重的疑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鲁迅深知,戕害孩子的势力过于强大。在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里,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吃人”。他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有道德,只有“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要勾销旧账,除非“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然而,这是可能的吗?
即以中国的中产家庭为例,鲁迅指出,家长教育孩子大抵是两种方法:一是放任,骄纵,在家里做小霸王,但到了外面就像失了网的蜘蛛一般,毫无生存能力。再就是苛责过度,甚至打骂,只要孩子“听话”就是教育成功,其实是培养奴才,将来放他到外面的世界,
也是“暂出樊笼的小鸟”,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两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可见父权深入的程度。西哲把东方社会称为“父权制社会”,不是没有根据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头脚倒置的社会,只能回到“人”的立场,以幼者弱者为本位。就家庭来说,把孩子生下来,就得负起教他的责任,正如鲁迅批评说的,“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做人”的教育,不问而知,首先要求作为教育者的“孩子之父”转变为“人之父”。
早在五四时期,鲁迅作了一篇长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现代的观念,回答了一个转型时代的伦理和教育问题,体现了他一贯的社会变革的思想。父与子的关系,扩大一点说,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他对此十分清楚,因
此,对于在“新人物”中间,讲恋爱,讲小家庭,讲享乐,而少有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便不能不提出痛切的批评。他有一段被反复引用的著名的话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但接着指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在儿童教育问题上,这个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不是在社会发展的一般意义上讨论教育问题,他的关注所在,唯是每一个人,每一具血肉鲜活的个体生命;所谓“人”就是个人,是心智健全的生命结构,而充盈其间的,也必定是独立意识,自由感和幸福感。
启蒙思想家从本质上说都是教育家。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进行启蒙教育,儿童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说到五四一代,人们常常提到周作人的儿童教育思想,很少提及鲁迅。其实,在当时,“周氏兄弟”在反对封建礼教对儿童一代的戕害,以及宣扬“对于一切幼者的爱”的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说两个人有所区别的话,那么,周作人未免过多地鼓吹发展儿童的天性;而鲁迅,由于对“老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侵略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会把儿童的天性看成是单纯的“白板”,而是恶劣的教育环境的产物,所以在他看来,
儿童教育同样存在着一个引导和改造的问题。一方面,他不间断地翻译童话,把外国优秀的读物介绍给孩子;另一方面,在护卫孩子的同时,不放过社会上毒害儿童的观念、思想和行为,而给予及时的打击。早期写的《二十四孝图》之类自不必说,直到逝世前,他的写作还不时地回到跟儿童相关的主题里来。在日本入侵东三省的国难当头的时刻,对于教育出版界向儿童推销岳飞、文天祥一样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一样持严正批判的态度。他说过:“仗自然是要打的,要打掉制造打仗机器的蚁冢,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打掉陷没将来的阴谋:这才是人的战士的任务。”
将鲁迅的创作选编成两个集子,是专给孩子和孩子的父母看的。文辞浅近,意涵深远,无疑地,将使更多的读者藉此形象的文本,深切地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我以为编者的选择,是有着“救救孩子”的意义在的。所以,当编辑邀我作序时,我立即应允下来,写下如上文字,郑重地向大家推荐。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后记
人类文学史的星空,大师云集、河汉璀璨。那些名字被镌刻在文明史上的文学家,用慧眼凝视着人类的步伐,用光辉烛照着人类的心灵;他们留下的文学财富荣耀着不同民族相同的文化尊严。在古老的新东方,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颗放射异彩的明星。
鲁迅先生的深刻、睿智、峻急、犀利、幽默,是东方文学传统所宝贵的。思辨的精神、追问的气质、遒劲的文字、深沉的情意,时而湍急、风狂雨骤;时而和缓、静水流深。
由于诸多原因,一直以来,鲁迅先生似乎总是以金刚怒目的面貌横眉冷对读者。而实际上,当我们细细品读先生的另外一些作品后就会发现,先生其实有着温情的另一面。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外刚内柔。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可爱的老头。
萧红说,鲁迅是慈爱的。青少年读者也许更能体会到先生的爱。
鲁迅先生对青年、儿童的爱护,是那么恳切。他说:“教育总根于爱。”从早年东渡求学时期翻译童话著作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论文,到主持全国儿童艺术展览,至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到翻译《小约翰》《表》《俄罗斯的童话》《爱罗先珂童话》等儿童文学著作、创作被一代又一少年儿童喜爱的《朝花夕拾》,到写出的大量关注儿童问题的杂文,鲁迅先生用无比的热情和巨大的精力关爱“新的生命”。
1936年3月,鲁迅先生在回复北新书局童书编辑杨晋豪的信中自谦说,“我向来没有研究儿童文学”。在婉拒诺贝尔文学奖、给台静农的回信中,他说:“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鲁迅先生是谦逊的,他对所谓“小儿科”的儿童文学是十分敬重、用心的。有研究表明,《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受到过《小约翰》的触动。
作家原本并没有以孩子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但作品最后被孩子们喜爱、享有,这类作品是儿童文学版图上的重要板块。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归入儿童文学的这个板块中。
鲁迅先生的诸多名篇尤其是散文集《朝花夕拾》,深受儿童喜爱。这些作品是鲁迅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的另类,它们有更多温暖的底色、更多温情的流露。童年的欢欣、成长的艰辛、生命的苦难,都在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主题深沉,语言凝重,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历久弥新。《故乡》的伤感,《药》的沉重,《祝福》的冷峻,《狂人日记》的激越,《孔乙己》的冷嘲,《阿Q正传》的热讽,《奔月》的戏谑……无疑都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善良的长妈妈、久病的父亲、古板的寿镜吾先生、真诚的藤野先生、浅薄的衍太太……鲁迅先生写入,寥寥几笔,生动传神,读来情真意切;“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如百草园的盛况、秋叶的寂寥、留学生的惺惺作态……这些都成为几代人的阅读回忆。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杂文,有着犀利、老辣、缜密、鞭辟入里、严厉可畏的鲁氏文风,读来酣畅淋漓。在这里我们选取一些适合青少年理解的篇目,让读者从机智的文辞间,感受大师的智慧与亲切、从容与急切,在字字珠玑的阅读体验中,修炼志趣和品位。
我们还编选了一些以前不被孩子们熟知的、颇具欣赏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难度适中、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趣味十足,如《门外文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样,读者们就可以在阅读的旅途中看到一些别样风景。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激烈的,正因如此,一如他还在世时的运交华盖,在今天他依然受到了非议。套用一个著名的诗句:仅先生激烈的一面,足够我们享用一生!我们认为,只要是愿意思考的读者,都会感受到鲁迅作品的超越时代和人生的独特价值。
没有任何骏马,能像一页页奔腾的诗行,把我们带向远方;没有任何大船,能像书本一样,载我们远航。阅读经典,就像水手扬帆出海,书中的忧愁与悲伤,是他的黑夜和风暴;书中的欢乐与希望,是他的阳光和云彩。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鲁迅先生的著作就是这样的经典。
与大师慈爱的目光对视后,我们的眼睛就会发出不一样的神采;读了这样的经典以后,我们的阅读就踏实而有力了。让我们认真、细致地阅读鲁迅先生的这些经典著作,感受书中的黎明与白昼、诅咒与希望,让思想经历风雨的洗礼、阳光的普照,让我们拥有更厚重的童年、更坚实的成长!
编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鲁迅先生的深刻、睿智、峻急、犀利、幽默,是东方文学传统所宝贵的。思辨的精神、追问的气质、遒劲的文字、深沉的情意,时而湍急、风狂雨骤;时而和缓、静水流深。
由于诸多原因,一直以来,鲁迅先生似乎总是以金刚怒目的面貌横眉冷对读者。而实际上,当我们细细品读先生的另外一些作品后就会发现,先生其实有着温情的另一面。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外刚内柔。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可爱的老头。
萧红说,鲁迅是慈爱的。青少年读者也许更能体会到先生的爱。
鲁迅先生对青年、儿童的爱护,是那么恳切。他说:“教育总根于爱。”从早年东渡求学时期翻译童话著作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论文,到主持全国儿童艺术展览,至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到翻译《小约翰》《表》《俄罗斯的童话》《爱罗先珂童话》等儿童文学著作、创作被一代又一少年儿童喜爱的《朝花夕拾》,到写出的大量关注儿童问题的杂文,鲁迅先生用无比的热情和巨大的精力关爱“新的生命”。
1936年3月,鲁迅先生在回复北新书局童书编辑杨晋豪的信中自谦说,“我向来没有研究儿童文学”。在婉拒诺贝尔文学奖、给台静农的回信中,他说:“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鲁迅先生是谦逊的,他对所谓“小儿科”的儿童文学是十分敬重、用心的。有研究表明,《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受到过《小约翰》的触动。
作家原本并没有以孩子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但作品最后被孩子们喜爱、享有,这类作品是儿童文学版图上的重要板块。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归入儿童文学的这个板块中。
鲁迅先生的诸多名篇尤其是散文集《朝花夕拾》,深受儿童喜爱。这些作品是鲁迅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的另类,它们有更多温暖的底色、更多温情的流露。童年的欢欣、成长的艰辛、生命的苦难,都在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主题深沉,语言凝重,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历久弥新。《故乡》的伤感,《药》的沉重,《祝福》的冷峻,《狂人日记》的激越,《孔乙己》的冷嘲,《阿Q正传》的热讽,《奔月》的戏谑……无疑都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善良的长妈妈、久病的父亲、古板的寿镜吾先生、真诚的藤野先生、浅薄的衍太太……鲁迅先生写入,寥寥几笔,生动传神,读来情真意切;“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如百草园的盛况、秋叶的寂寥、留学生的惺惺作态……这些都成为几代人的阅读回忆。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杂文,有着犀利、老辣、缜密、鞭辟入里、严厉可畏的鲁氏文风,读来酣畅淋漓。在这里我们选取一些适合青少年理解的篇目,让读者从机智的文辞间,感受大师的智慧与亲切、从容与急切,在字字珠玑的阅读体验中,修炼志趣和品位。
我们还编选了一些以前不被孩子们熟知的、颇具欣赏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难度适中、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趣味十足,如《门外文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样,读者们就可以在阅读的旅途中看到一些别样风景。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激烈的,正因如此,一如他还在世时的运交华盖,在今天他依然受到了非议。套用一个著名的诗句:仅先生激烈的一面,足够我们享用一生!我们认为,只要是愿意思考的读者,都会感受到鲁迅作品的超越时代和人生的独特价值。
没有任何骏马,能像一页页奔腾的诗行,把我们带向远方;没有任何大船,能像书本一样,载我们远航。阅读经典,就像水手扬帆出海,书中的忧愁与悲伤,是他的黑夜和风暴;书中的欢乐与希望,是他的阳光和云彩。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鲁迅先生的著作就是这样的经典。
与大师慈爱的目光对视后,我们的眼睛就会发出不一样的神采;读了这样的经典以后,我们的阅读就踏实而有力了。让我们认真、细致地阅读鲁迅先生的这些经典著作,感受书中的黎明与白昼、诅咒与希望,让思想经历风雨的洗礼、阳光的普照,让我们拥有更厚重的童年、更坚实的成长!
编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文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
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
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
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
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
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
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
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
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基本信息
- ASIN : B01N6DTE8V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第1版 (2016年12月6日)
- 出版日期 : 2013年8月1日
- 品牌 : 紫图图书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4787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未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193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34,000名Kindle商店 (查看商品销售排行榜Kindle商店)
- 商品里排第1,533名儿童文学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4.8 颗星,最多 5 颗星
4.8星,共 5 星
46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