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里,饭桌上美酒佳肴不断。
每逢佳节月半三斤的你是否也意识到了吃饱喝足后沙发上一躺,一路上升的不止有体重,还有疾病的风险。
但是大快朵颐之后你还指望吃瘦身餐减肥?靠仰卧起坐瘦瘦突起的小肚子?
有着这种不切实际指望的不是你一个人。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奔向全面小康,伴随着各种发展奇迹出现的同时,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慢性疾病引发全年龄段的关注,防治慢性病、改善健康生活习惯得到了国人的高度重视。可在渐渐接触了这些代谢慢性病的防治之后,发现有许多生涩拗口的医学名词,像身体质量指数、体脂含量、胆固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怎么办?
其实,这些年来在报纸上、网络上流传各种各样的减肥、降血糖、降血脂的“偏方”“秘诀”“小窍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国人的集体焦虑:面对这些仿佛外星语言的生涩名词,这些近乎颠覆传统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所谓健康生活习惯,我该相信什么?我该怎么办?有没有我听得懂、记得住的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我健康的问题?
因此并不令人吃惊的是,从三四十年前到今天,各种充满错误的、有时甚至是误导性的、但却总是非常抓人眼球的医疗信息,一路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和衰老。只不过形式从最早的“祖传秘方”“老军医”和电线杆小广告,与时俱进地过渡到了某些貌似正规的医疗机构、花里胡哨的互联网广告和今天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的软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看过类似“常吃这几种食物,保证远离糖尿病”“跟着这个方法学,不用吃药摆脱高血脂”“降糖药/降脂药背后的惊天骗局”之类的文字吧!
遗憾的是,至少到今天为止,科学家们和医生们对困扰我们的代谢疾病并没有得到什么芝麻开门式的、通俗易记、一劳永逸而且费用低廉的解决方案。说到底,我们这副历经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皮囊,本来是为食物匮乏、充满天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准备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带着亿万年进化的印记、骄傲地走进现代社会的人类个体都是“吃货”。我们的身体天然喜欢“多吃”,厌恶“多动”,它总是尽可能地为未知和危险的环境存储应急能量。因此当“吃货”本能面对几乎是一夜之间充满货架和冰箱的美味食品的时候,曾经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的进化本能,却使得超重和肥胖以及随之而来的高血脂和糖尿病几乎难以避免。
这本书讲了什么
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王立铭在书中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人类与慢性代谢疾病作斗争的光辉岁月。
脂肪秘密
从上世纪60年代的连体老鼠实验讲起,讲述瘦素蛋白和神奇的2G7基因被发现的故事。被人们所嫌弃的白色脂肪众多功能被慢慢揭示,它分泌瘦素蛋白,与代谢调控竟有直接的联系。
脂肪过剩后
在讲完脂肪的秘密后,开始谈论脂肪过剩后的一些事情。用一个保姆市长和苏打水禁令的故事,探讨了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病,肥胖和地域有没有关系,它到底应该被如何对待等公共卫生问题。这里还介绍了熊、战斗民族体内发现的专门用于产热的棕色脂肪,事实上,在婴儿体内也存在不少棕色脂肪组织,科学家们想到用老药——阿司匹林激活棕色脂肪,也许能用于减肥。科学家们变着法子替月半子着想,家喻户晓的人体能量守恒定律被用在减肥药中,在资本与科学高度结合的时代,瘦素蛋白的发现,带来了人们对于减肥药物空前的开发狂热。同时减肥药物由于自身出现种种安全问题经历了多舛的命运,或因其毒性,或因其诱发疾病,或因其成瘾性,减肥药物的研发变得愈发寸步难行,道阻且艰。
血管里的脂肪
肚子上的脂肪是看得见的堆积的肉肉,堆积的多少在许多人看来无非也就是月半了点而已,而接下来血管的脂肪则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健康。当脂肪在血管里堆积过多时,会导致一种沉默的疾病——高血脂。血管中过量的脂肪堆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诱发包括心脏病和脑卒在内的各种心脑血管病。血管里的脂肪——胆固醇的由来、作用和危害,有效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以及背后科学家们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一一道来。从胆固醇的发现到降脂药的寻找、发现、批量生产、临床试验,最后是万千条生命因此被挽救,这一过程的描述如抽丝剥茧般引人入胜。降脂药的研发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愈发困难,作者用“戴着枷锁跳舞”这一滑稽的动作来形容现今制药公司的新药开发。一瓶看似普通简单的降脂药经历了不为人知的风风雨雨,在众多同类药物中争分夺秒地脱颖而出,过程的艰难就如同精子之间对于卵细胞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制药巨佬或因研发出新药时间太慢而被淘汰,或因药物出现安全问题被迫退市,或因资金不足而倒闭或被吞并。也出现了不少新生制药黑马因抢先研发出新药物从此妇孺皆知。可即使制药公司研发了新药并申请了专利,制药公司也难逃专利期过后的专利悬崖——被各家山寨药物制造大佬用更加优良的生产方式、更低的价格抢夺市场这块大蛋糕。这些降脂药的故事让我对药物的专利保护、小分子药物的曾经的荣耀时光、大分子蛋白和单克隆药物的种种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事实上,有一些研发门槛极低、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却总是得不到制药公司的青睐,罕见病因为其发病率低、患者少,以致于市场小、利润低,往往因为研发成本远大于利润而被抛弃,这些种种值得我们深思。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用金钱利润来衡量哪些患者应被救而哪些要被搁着,政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资金和政策来支持孤儿药物的研发,就如脱贫工作那样。
甜蜜的疾病
除了肥胖症、高血脂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而普遍的疾病——糖尿病。这是一种全球患者已逼近4亿人的疾病。作者讲述了血糖与疾病的关系,和胰岛素相关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古埃及学家发现了一本古埃及医书,书中记录的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是迄今为止关于糖尿病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的《素问》中也用阴阳虚实君臣佐使的理论来讨论过糖尿病的成因。事实上,从最初这种疾病被发现,直到20世纪初胰岛素的发现和用于治疗糖尿病,人类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对这种疾病束手无策。可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过去的百年里,那些近似奇迹、神迹的故事,这种近乎死刑的疾病,终于可以被有效管控;会看到胰岛素这个“诺贝尔奖摇篮”的前世今生,会看到一些诺奖的八卦;会感动于用整整12年拼凑出胰岛素完整氨基酸序列、并开启了测序的新时代的科学家桑格,也会了解到中国科学家在其中做出的卓著贡献——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我读完这本书后
讲真,在读完这本书之前我还以为白色脂肪毫无用处,甚至怀疑肥胖症是不是一种病。一个初初接触生物学的高中生小心翼翼地护着刚从必修一二三课本里学到的一点点知识在这本书中感叹着药物研发的艰难,时而在作者生动的故事描述中打开新世界,对以后留在大学实验室的未来清晰了不少。在众多像安进公司、默克公司、拜尔公司、诺和诺德公司等制药公司以及像闵可夫斯基、科曼等科学家中,我比较喜欢这一对雇主与雇员——第一三共和远藤章,这位大器晚成的日本微生物发酵工程师不太像一个传统的日本工程师,除了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他还对更大尺度的科学问题充满兴趣。
在完成了一次对去除葡萄酒中的果胶的研究以后,大赚一笔的东家第一三共表现得完全不太像一个传统的日本雇主——那种把员工当做没有人格的螺丝钉的日本雇主——允许远藤前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基础研究机构进行两年的研究学习,公司负责费用;以及允许远藤结束海外学习返回公司后,自由选择任意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探索。别说是家以营利为目标的制药公司,而且还是家一贯古板的日本公司,就是崇尚自由探索的大学和研究所,也很难想象会慷慨地给员工这样自由的研究机会。
受到布洛赫博士伟大研究的感召,远藤选择前往纽约的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脂类分子的合成机制。在纽约,远藤第一次亲身感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负面作用,特别是高血脂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在数十年后,他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在自己租住的狭小公寓门外,救护车飞驰而过,将突然遭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患者争分夺秒地运往医院的场景。对于从小在日本乡间长大、童年经历了日本数次对外战争、直到大学时代才吃饱肚子的远藤来说,这样的画面令他永生难忘。
因此,当他在1968年学习结束回到日本后,他选择的研究题目是——开发一种全新的降脂药。 远藤和他的东家在这时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此时他们表现得才真正像传统的日本工程师和日本公司:设定一个目标以后,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尽管有着上百年不懈地研究,有着种类繁多的药物选择,我们还不得不承认,糖尿病仍然是一种可以控制和管理,但却无法治愈的慢性顽疾。尽管有药物的帮助,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仍然需要接受严格控制,而慢性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至今仍然是我们难以攻克的堡垒。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然而我们有理由乐观,因为也就是在此时此刻,同样有许许多多人类的英雄们在努力工作。他们的目标,也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也许是对一种疾病的更深理解,也有可能是一颗对客观世界纯粹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工作,将帮助我们走向人类健康的新地平线。
王立铭在书中提到《人类群星闪耀时》时说道:“在茨威格的眼里,人类历史大多数时候平淡无奇,充满着数不胜数无关紧要的琐事。但是这当中会穿插着人类英雄的闪光瞬间,这些瞬间会像星辰一般散射光辉,普照着人类历史的满满长夜,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当然,在茨威格的书中,他更多的是在歌颂野心勃勃的探险家,挥斥方遒的革命者。但是在我看来,科学家才是真正的人类群星。阿基米德跳出浴缸高呼‘我得到了’,赫兹在阴暗的房间里看到两个铜球之间微弱的电火花,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记录下千奇百怪的鸟嘴...几千年来在对人类未知知识边界的探索中,科学家们始终星光闪耀。”
以后我认准王立铭的科普书来看了。
最后用他的一句话结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8/2/23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