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所写的介绍明朝商业历史的书籍,第一本是《维米尔的帽子》。还记得读《维米尔的帽子》时就被书中引人入胜的明朝商业贸易内容和卜正民严谨、客观却又不失其流畅的散文式文笔叙述相关历史的特点所折服。
正如在这本书中开篇的序言中作者所讲的那样“作为一个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个世界以外的人,我有着优势去静观整个明代社会和文化风景,而又不必将明人的选择带到我自己生活中。这是一种绝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所没有的‘奢侈品’”诚然这确实使国外的汉学历史学家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态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而避免了个人所好带来的偏见和所谓的情怀。
作者通过研究相关历史典籍、官员士绅日记、明朝时期出使中国的波斯使节和遭遇海难的朝鲜人在中国的旅途见闻、当时印刷书籍的插画等在书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极为生动的明朝商业发展画卷。整个阅读过程中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作者就好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我享受着路上的各处风景(江南一带,大运河之上......),观察着生活其中的各类人群(上至皇上、地方官员或士绅阶级,下到商贩、工匠、农民或艺妓......)。
这是开启一段对明朝商业社会的了解之旅,从中也积攒了不少小知识点,比如:丝绸、茶叶、棉花的贸易往来;肆虐西北、江南和长江流域的饥荒和各种天灾对其带来的可怖图景;活跃的外贸使白银从日本和南美的西班牙银矿流向中国;船运的发展给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带来的影响.....
书的翻译十分到位,读起来很流畅。书中知识点很多,适合慢慢品读、消化。
.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前翻 后翻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买家评论
4.0 颗星,最多 5 颗星
4星,共 5 星
25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17 个买家评论
-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9年2月13日
已确认购买
比较学术化,但叙事结构很像复数人称的小说。涉及的明代中后期社会评价持保留态度。
2017年7月31日
已确认购买
最近在看一位香港的老先生写的江相派回忆录,看到扎飞篇两个示例中关于“媒”的运用,开始觉得像MBA,后来又觉得MBA没有这么侧重把不相干的人群组织起来,为自己所用。据说江相派是明末创建的,看扎飞篇的运作方式,确实有点“发动群众,静待时变”的意思,说是为反清复明培养力量也成立。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明末并不缺人才,只是人才缺少一个合适的结构为扭转时局出力。
明太祖去掉宰相之职,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之后的皇帝缺少现成的治理结构来驾驭朝政,这样做的一种好处,我想应该是没有惯例可依,皇帝不得不打点起精神来治国,对大臣的要求也提高了。坏处就是皇帝、大臣中有一方能力不足,事情容易不受控制。洪承畴降清之后能平定江南,说明明朝的运作机制在选拔大臣上一直没有大问题。包括本书的结尾处,1642~1644年之间逃难的两位绅士的表现,也能看出来明末的士绅阶层颇能适应时代的转变。
反面的例子是2016年M国大选,从事后复盘看,沿着传统的总统成长路径起来的政客,个人能力如何存疑。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做什么状”太容易了,大家无法根据一个人做出来的“状”来判断其实际能力。
在本书作者的描述中,创设明朝体制的太祖朱元璋是以为机械论者,希望人为限定的简单有序的“冬天”能延续下去。如果从“无结构则难以发力”角度来看,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明太祖是希望选拔超规格的人才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清朝吸取了明的教训,初创时创设了一套不苛求个人能力的结构,在应对天平天国危机的过程中,汉人军功阶层又依靠广泛的社会网络构建了新的结构(这一阶层大部分出身湘军、淮军、楚军)来应对时代危机,最终这套结构异化,用民国取代了晚清。
明太祖去掉宰相之职,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之后的皇帝缺少现成的治理结构来驾驭朝政,这样做的一种好处,我想应该是没有惯例可依,皇帝不得不打点起精神来治国,对大臣的要求也提高了。坏处就是皇帝、大臣中有一方能力不足,事情容易不受控制。洪承畴降清之后能平定江南,说明明朝的运作机制在选拔大臣上一直没有大问题。包括本书的结尾处,1642~1644年之间逃难的两位绅士的表现,也能看出来明末的士绅阶层颇能适应时代的转变。
反面的例子是2016年M国大选,从事后复盘看,沿着传统的总统成长路径起来的政客,个人能力如何存疑。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做什么状”太容易了,大家无法根据一个人做出来的“状”来判断其实际能力。
在本书作者的描述中,创设明朝体制的太祖朱元璋是以为机械论者,希望人为限定的简单有序的“冬天”能延续下去。如果从“无结构则难以发力”角度来看,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明太祖是希望选拔超规格的人才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清朝吸取了明的教训,初创时创设了一套不苛求个人能力的结构,在应对天平天国危机的过程中,汉人军功阶层又依靠广泛的社会网络构建了新的结构(这一阶层大部分出身湘军、淮军、楚军)来应对时代危机,最终这套结构异化,用民国取代了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