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特别喜欢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我特别郑重向聂华苓推介,她阅后也拍案叫绝。——莫言作家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读着许三观的故事,我们所受的苦就真的变成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是观看别人的痛苦所带来的安慰感,而是终于能寻回失落了的人性。——王安忆作家
余华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许三观卖血记》是他的经典代表作,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备受感动,因此有了创作的灵感。——河正宇导演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文摘
版权页:
“你回去吧,你已经吃饱了。”
于是一乐又回到了家里,重新坐在桌前,他看着空荡荡的桌子,心里还想吃。这时候他想起许三观他们来了,想到他们四个人正坐在饭店里,每个人都吃着一大碗的面条,面条热气腾腾。而他自己,只吃了一个还没有手大的烤红薯。他开始哭泣了,先是没有声音地流泪,接着他扑在桌子上呜呜地大哭起来。
他哭了一阵以后,又想起许三观他们在饭店里正吃着热气腾腾的面条,他立刻止住哭声,他觉得自己应该到饭店去找他们,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所以他走出了家门。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街上的路灯因为电力不足,发出来的亮光像是蜡烛一样微弱,他在街上走得呼呼直喘气,他对自己说:快走,快走,快走。他不敢奔跑,他听许三观说过,也听许玉兰说过,吃了饭以后一跑,肚子就会跑饿。他又对自己说:不要跑,不要跑,不要跑。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脚,沿着街道向西一路走去,在西边的十字路口,有一家名叫解放的饭店。在夜晚的时候,解放饭店的灯光在那个十字路口最为明亮。
他低着头一路催促自己快走,走过了十字路口他也没有发现,他一直走到这条街道中断的地方,再往前就是一条巷子了,他才站住脚,东张西望了一会,他知道自己已经走过解放饭店了,于是再往回走。往回走的时候,他不敢再低着头了,而是走一走看一看,就这样他走回到了十字路口。他看到解放饭店门窗紧闭,里面一点灯光都看不到,他心想饭店已经关门了,许三观他们已经吃完面条了。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序言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日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媒体推荐
余华是蜚声国际的小说家。
——(美国《出版商周刊》2011年8月1日)
余华是一位颠覆大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1年12月8日)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2009年5月30日)
余华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最为尖锐辛辣的。
——(法国《读者》杂志2008年5月)
余华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德国电台2009年10月16日)
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魅力。
——(德国《纽伦堡日报》2009年10月14日)
余华是中国最享誉世界的作家之一。
——(意大利《日报》2009年5月16日)
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
——(意大利《左派》杂志2009年4月)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
——(西班牙《阿贝塞报》2010年5月10日)
余华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埃菲社2010年5月10日)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