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两部作品和《人间失格》的横向对比。
关于一个具体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似乎影响了我们看待社会的方式以及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个具体的问题是: 我确信我自己是人格健全的人,会思考也有七情六欲,有梦想有追求,那别人是不是也是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
这个问题听上去有点傻,但是又很现实。在十七世纪之前,欧洲的钢铁直男们还在思考女人是不是有自我意识?她们是不是除了生孩子以外一无是处?
到了十九世纪乘船四处进行探险的欧洲人又在想土著人有没有自我意识?他们是不是只会无恶不作的野兽?
到了二十世纪人们开始思考儿童是不是没有自我意识?他们是不是除了胡闹以外一无是处?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还在思考社会中除了我以外其他成员是不是没有自我意识?是不是互联网造就了我这位绝世天才?
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我们原以为我们会因为这个问题争论的不可开交。但是善于解剖人脑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从出生开始我们的神经元几乎全知全能,几乎做好了学习任何知识的准备。然后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大脑开始具有偏向性,把不怎么需要的神经元抛弃,然后留下最重要的,不断巩固和强化。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知识会先入为主占据聪明人的大脑,更可以解释为什么新生儿可以凭空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但是这个一旦作为母语以后,再学习第二门语言就会相当困难,并且受到母语影响,第二门语言会出现口音。因为我们此时的大脑已经具有偏向性,不再平等对待所有的知识,只保留最有用的,其中母语也包括在内。
换句话说,人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从无知到有知,而是从涣散到秩序。这个微妙的差距值得解释一下。如果是从无知到有知,那么人可以像电脑那样随意输入指令,不分是非对错胡乱执行。而如果是从涣散到秩序,那么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好吧,看来确实只能这样做了。”或许是大脑在学习过程中最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然而这个无能为力的妥协并非就是正确的。
这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人的生长环境落后,那么他的思想只适合落后环境中竞争,不适合发达工业核心区。如果生长环境是发达地区,那么把这个人放到乡村田野同样也会无所适从。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因为过于相信直觉,所以极容易产生生长环境带来的局限性。在成长过程中,还会无意中被纳入某些社会群体,然后宏观的社会学规律开始起作用,个人则意识不到自己的思想已经与其他的群体产生了偏差,因为他们之间根本没什么信息交叉,也不存在互相沟通的机会。即便是互联网的存在也不能改善这一点,就算强制性的信息壁垒可以依靠信息技术来打破,但是社会学的认知壁垒依然会把人牢牢框死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可怕,更强有力得多。
群体的运作和个人的感受往往会产生偏差,即便全体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在逐步增加,但是个体作为社会运作的细节,则会出现无穷多种可能性。换句话说,主观感受和宏观趋势并不一定就是一样的,就是你的生活十分悲惨,但是社会依然在以高速进步。当然前后反过来也一样说得通。社会就算在发展,你也依然可能拥有一个特别个例的悲剧人生。
于是前两部作品的共同作者很显然意识到我们的青少年或许正在面对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而自己恰好读者受众又是青少年,或许是来自宗教信仰的动力督促作者完成了这两部作品。这个问题就是: 青少年正在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推测社会,并且人生开始动摇走向愚蠢的方向。
作者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小女孩的角色,她的悲伤或许可以这样来概括: 他的父母因为拯救人类死去了,于是葬礼那一天,所有人因为得救欢欣雀跃,而小女孩却受到双重伤害,一重是父母的离开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另一重是所有人的举动让小女孩误认为他们在幸灾乐祸。
这使得这个小女孩直接脱离了正常的社会身份,变成了游离在悲伤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某个夹层中的怪人。然后她不断误解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最后走向孤僻偏执的怪异极端。这种极端摧毁了她的成人后组建的家庭,以及伤害着在乎她的每一个人以及她在乎的每一个人。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吗?
同样的悲剧再次又发生了一次,但是比上一次还彻底。在《安德的影子》这部作品中,一个名叫豆子的小男孩,从小生活在街头的流浪和暴力中。对他来说,暴力和算计思考才是活下去的唯一途径。而且他坚定地认为一定是这样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利己主义更明智的事情了吗?他看来根本没有。因为最大程度利己,然后活下去,从出生开始就刻在他的脑子里,让他得以从残酷的争斗中活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世界观了。难道还会有任何错误吗?
同样的错误第三次又发生了,在《人间失格》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从小受到家庭中来自父亲的冷暴力和热暴力双重折磨。让他几乎对世界产生了根本性的错误理解: 世界是残酷的,我必须变得无情才能适应社会。本能的对社会的排斥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让这个幼小的心灵在错误的假设和正确的推导下不断扭曲变形,腐烂和麻木。最终内心和外界的矛盾,自我和他人的矛盾让他陷入自我怀疑,精神崩溃,最终毁掉了他的一生。让他成为高压社会和家庭暴力的牺牲品。
纵观三个悲剧,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那就是主观感受,主观臆测,主观推理,放任自我,为所欲为。
这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假如人连自己都不相信,那还会相信谁?
但是这也有一个最大的矛盾,如果我自己的想法都不可靠,那我还能指望什么?
这种无可置疑和自相矛盾或许正是社会风气恶化和青少年精神崩溃的第一原因: 不愿意放弃自己,但是又不断怀疑自己,同时也怀疑世界。
在前两部作品的剧情中,作者显然并不是为了揭别人短才写这个故事的,很明显作者正是想让我们直面问题的关键之后,再对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娓娓道来。
在一颗孤立无援的星球上,同时生活着人类和外星人,外星人长得像小猪,毫无智慧和攻击力可言。长期以来两个种族和平相处各有追求互不干扰。直到一次突如其来的人类对外星物种的研究学家的意外死亡才让这个世界陷入冲突的边缘。人类的态度非常明显: 外星人做出了敌意的举动,是最大的挑衅,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你我只能留下一个种族。
这个剧情可以说是正中下怀: 一场完美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推论,马上就要进入为所欲为的阶段。
在那场悲剧来临的前一刻,一个叫做安德的外交官的不懈努力,偷偷与外星人进行长时间交流和谈判,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深入外星核心区域,误会明了: 那是外星人示爱的方式,对外星人来说只是再生和升华,一个肉体死去会有另一个肉体出现。但是对人类来说无异于谋杀。这便是误会所在。
在《安德的影子》中,豆子也是一样,在计划怎么杀死那个愚蠢的街头混混时,她救了他一命。这是豆子的字典里面不存在的行为,也是任何一种豆子的思维方式都找不到的解释。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她,那个豆子不喜欢的小混混,救了豆子一名。但是这是为什么?
甚至在豆子无意中被卷入星际大战的指挥官训练营时,他的教官居然对他表示了善意,这是为什么? 在豆子的意识中他没有父母爱他,他们抛弃他,在流浪街头有无数流浪汉要他的命。“世界是残酷的生存游戏。”这就是豆子的全部世界观,他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愿意救他一名,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对他流露出善意,是他产生幻觉了吗?
在《人间失格》里的主人公在酒池肉林中鬼混,几乎要对世界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位少女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给他想要的一切,其中包括关怀,信任还有牵挂。这是主人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呀? 她为什么要对我那么好呀? 世界是黑暗的! 这不符合逻辑!” 主人公在自责和混乱的思维中企图多次自杀,但是都已失败告终。
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东西,那就是“爱”。
对于小女孩来说失去的是陪伴,对于豆子来说失去的是善意,对于叶来说失去的是温情。
然后在所有这些不幸之中,自尊心开始毁掉他们。
“一定是我不够好才这样。”
“一定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出了问题”
“我要适应这个正确的残忍世界”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不幸的人。但是从自尊心的角度来说,他们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万事万物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种不存在的“合理的解释”让他们陷入极端的错误思绪,任何可能拼凑在一起的蛛丝马迹都被胡乱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但是他们的共同目的都只有一个“保护那颗破碎的自尊心”
小女孩的自尊心是完整的家庭,所以周围人的安全是她的偏执所在。
豆子的自尊心是关爱,所以精准的策略和完美的实施是他维护自尊心的手段,只要打败别人,就说明他不是弱者,就说明他被遗弃只是不幸而已,并不是因为他弱小,任人摆布。
叶藏的自尊心是充满温情的世界,那个被他父亲夺走的温暖家庭。但是他的自尊心告诉他,他之所以没有温暖,不是因为他弱小,不值得被爱,而是因为世界很黑暗,所以他要更虚伪更狡诈才能活下去,他的没有温暖完全是因为世界是黑暗的,而不是因为他不幸有了一个冷漠的家庭。
而爱的作用是什么? 爱就是: 我接纳你,社会把你当做他的一员,你是社会的一份子,大家都理解你的悲伤,不是你的错,你很棒,你不需要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尊心。
到这里,三部作品的灵魂终于得到了释放,最终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不是社会有多阴暗,而是想告诉读者:
“心中没有了爱,这个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就像小女孩,豆子,叶藏的生活一样可怕”
反观现实生活中,某些大肆宣扬世界黑暗社会堕落的声音,表面上一副参透世事,看穿一切的姿态,然而他的内心,其实也不过是一个自尊心受伤的等待爱,等待成长成熟的孩子罢了,而那些言论本身也是十分可笑的。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