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章节缺乏细节论证推敲,匆匆就给出结论,输出观点,逻辑不够缜密。比如前部分说童年只要有爱,成长过程中似乎就能克服一切障碍和困难,仿佛就能走上阳光大道。过于理想化和夸大口号。也缺乏详细举例如何去用有爱的方式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还有比如,成年后一身恶习,根源就在于幼年时父母不够关心他在乎他,过于放大外因,成年了有自知自省能力,不应一股脑把责任怪到几十年前父母的疏忽上。
就跟鸡汤书的缺陷一样,“只要你努力,就肯定能成功,如果你还没成功,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电子书定价: | ¥21.80 |
Kindle电子书价格: | ¥17.44 |
卖家: | 亚马逊(Kindle电子书) |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斯科特·派克, 于海生]](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51GIYzX+xoL._SY346_.jpg)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Kindle电子书
|
人气
广告
内容简介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白金升级版)》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了700万册,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20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它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编辑推荐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灵读物张德芬、赵薇、任志强、杨幂、吕良伟、倪妮、柯云路、陈冲等名人感动推荐
凤凰卫视、《新京报》、《广州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冬吴相对论》等媒体强力推荐!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作者简介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他还曾接受派遣,在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这些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 译者:于海生
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他曾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俞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他曾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俞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序言
很抱歉,我们奉献给你的不是一本时髦的书,它甚至还会让你感觉到一点点的不舒服。不过,请不要回避,你也无法回避,因为回避这一问题的结果是:你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
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
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二十多年来,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上,《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陪伴着亿万读者,也帮助过千千万万痛苦的人走出困境。毋庸置疑,这本书创造了美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难道不是吗?有哪一本书,没做任何宣传,仅凭口耳相传,就达到了三千万册的销量;有哪一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排了近二十年;有哪一本书,出版以后。作者收到的读者来信有如此之多。难怪《华盛顿邮报》的书评会说:“这本书是出自上帝之手。”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
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
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二十多年来,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上,《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陪伴着亿万读者,也帮助过千千万万痛苦的人走出困境。毋庸置疑,这本书创造了美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难道不是吗?有哪一本书,没做任何宣传,仅凭口耳相传,就达到了三千万册的销量;有哪一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排了近二十年;有哪一本书,出版以后。作者收到的读者来信有如此之多。难怪《华盛顿邮报》的书评会说:“这本书是出自上帝之手。”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中文版序
25周年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自律
问题和痛苦
推迟满足感
父母的过错
解决问题的时机
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
逃避自由
尊重理实
移情:过时的地图
迎接挑战
隐瞒真相
保持平衡
抑郁的价值
放弃与新生
第二部分 爱
爱的定义
陷入情网
浪漫爱情的神话
自我界限
依赖性
精神贯注
“自我牺牲”
爱,不是感觉
关注的艺术
死亡的风险
独立的风险
承诺的风险
冲突的风险
爱的自律
爱与独立
爱与心理治疗
爱的神秘性
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
宗教与世界观
科学的宗教
凯茜的故事
马西娅的故事
特德的故事
婴儿与洗澡水
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
后记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25周年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自律
问题和痛苦
推迟满足感
父母的过错
解决问题的时机
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
逃避自由
尊重理实
移情:过时的地图
迎接挑战
隐瞒真相
保持平衡
抑郁的价值
放弃与新生
第二部分 爱
爱的定义
陷入情网
浪漫爱情的神话
自我界限
依赖性
精神贯注
“自我牺牲”
爱,不是感觉
关注的艺术
死亡的风险
独立的风险
承诺的风险
冲突的风险
爱的自律
爱与独立
爱与心理治疗
爱的神秘性
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
宗教与世界观
科学的宗教
凯茜的故事
马西娅的故事
特德的故事
婴儿与洗澡水
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
后记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菲莉斯•特洛克丝《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罕见的心理学杰作,早在1983年,它便成为有口皆碑的超级畅销读物。作者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它的有效和实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响应。
——《出版者周刊》
在人类心灵的治疗方面,本书也许是一部开山之作。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耐人寻味。
——《图书馆杂志》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菲莉斯•特洛克丝《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罕见的心理学杰作,早在1983年,它便成为有口皆碑的超级畅销读物。作者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它的有效和实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响应。
——《出版者周刊》
在人类心灵的治疗方面,本书也许是一部开山之作。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耐人寻味。
——《图书馆杂志》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文摘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1)
柏拉图说,爱是一种疯狂,一种神圣的疯狂。今天我们谈论爱情时,经常把它当做人际关系的一个方面,一种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我们关心的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恋爱,如何获得成功的爱情,如何克服其中的问题,如何面对失恋的打击。很多人之所以来接受心理治疗,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期望太高,而实际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很明显,爱情绝不是单纯的。过去的纠葛,未来的希望,以及种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哪怕与对方只有一点点联系——都会对爱情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时我们会以轻松的态度谈论爱情,却忽略了它强劲而持久的一面。我们总期待着爱情的抚慰,却往往惊讶地发现,它也能在我们心中留下空虚和裂痕。离婚的过程常常是漫长而痛苦的,永远无法真正了结。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离婚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就算分手能让心灵获得些许宁静,当初的夫妻恩爱也会存留在记忆中,在梦境里反复出现。没有机会表达的爱,同样会折磨人们的情感。有一位女子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正被送往手术室。当时她非常想告诉父亲,她爱他,尽管他们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但她终究没能说出口,然后,一切都太迟了。每次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她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在讨论爱情本质的著作《飨宴》(Symposium)中,柏拉图把爱称为“充实与空虚的孩子”。充实与空虚,恰恰是爱情的正反两面。
我们总是向往爱情,总是期待爱情抚平心中的创伤,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或许在过去,爱情也曾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从来不在乎。因为爱情具有一种自我复苏的力量,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只要在遗忘之水中沐浴一番,就能恢复贞洁。
每经历一次爱情,我们对它的了解就深了一分。失恋之后,我们总是痛下决心,今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心变硬了一些,或许也变聪明了一些。但爱情本身永远是年轻的,永远带着青春特有的愚蠢和笨拙。因此,与其在失恋的痛苦无望中形销骨立,不如坦然接受爱情造成的空虚,因为空虚是爱情本质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刻意避免重蹈覆辙,也不用让自己“变得聪明”。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驱散心中的怀疑,再度投入爱情,尽管我们已经体验到了其中的黑暗和空虚。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2)
或许我们应该把爱视为心灵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层面。古代的心理书籍采用的就是这种观点。这些书籍告诫人们珍惜友谊和亲密的感情,却绝口不谈如何维持关系。最关键的是爱情对心灵的影响:爱情能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吗?能在某些方面启发我们的心灵吗?能让我们脱离尘世,体尝到天堂的意境吗?
费齐诺曾说:“人类的爱情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爱情是一种欲望:和某种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尘世中享受永生。”俗世的乐趣能够引领我们通往永恒的精神享受,这是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的基本观点。费齐诺把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指引我们通往永恒的东西称为“充满魔力的诱饵”。换句话说,爱情既是两个人之间纯粹世俗的关系,也是通往心灵深层经验的途径。爱情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到困惑,因为它对心灵的影响,并不总是和人际关系的节奏与需求协调一致。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说得很简单:爱情不是为这个世界创造的。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爱情的焦点从杂沓纷扰的生活转移到心灵。他认为,爱情是我们童年时经历的家庭环境在现今感情关系上的投影。在爱情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是隐形的影响力。爱情能够激起我们内心深处原本潜藏的幻想。简单概括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我们现在的爱情不过是旧爱的复活。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出发,思考爱情是如何利用记忆和意象,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旺盛的生机。
弗洛伊德提醒我们,爱情牵涉到形形色色的人。大约十五年前,我曾做过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在一间宽敞的卧室里,旁边有一位陌生的美丽女子。灯很亮,分散了我的注意,所以我想把灯关掉。我在墙上发现了一长串开关,总共有20个按钮。我每按一个,都有几盏灯熄灭,而另外几盏灯则亮起来。我尝试了很多种组合,总是无法关掉全部的灯。最后我放弃了,接着就有成群的人走进卧室里。这下彻底没希望了,我原本就关不掉所有的灯,现在连隐私也没有了。
恋爱中的人总是向往那种盲目、热切、没有任何干扰的感觉。在那场梦中,我不愿受到灯光的干扰,也不愿让心灵的其他形象(走进卧室的那些人)介入这个单纯的恋爱机会。我要的是纯粹的无意识状态,绝对的黑暗。事实上,随着爱情逐渐复杂化,恋爱中的人们总会开始考虑一些与爱情不相干的东西。心灵过去的复杂经历,此时就成了爱情的负担。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3)
我曾为一位即将结婚的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她做了一连串烦心的梦,在梦中,她的兄弟总是干扰她的婚事,因为他很爱她,而她的婚姻将会是他们亲密关系的终结。她告诉我,白天醒着时,她也幻想着和自己的兄弟相爱,希望能同时嫁给他和她的未婚夫。最耐人寻味的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兄弟。她的兄弟其实是她心灵中一个强有力的、活跃的形象。他的出现,是要让她思考和质疑这桩婚事。用荣格的话来说,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魄”的角色,对她的行为提出批评,让她停下来反思。他同时也是心灵的代表,提醒她注意,爱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在一篇探讨婚姻的论文中,荣格提出,爱情总是牵涉到四个人的形象:自己、爱人、魂(心灵的女性气质)和魄(心灵的男性气质)。而这位女士的梦则说明,婚姻中还牵连着更多的因素。
我们可以接受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爱情能激发我们的想象,让它极度活跃起来。“坠入爱河”等于“陷入想象之中”: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昨天还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思绪,今天却全在爱情的白日梦中消散了。具体的现实完全被想象力的世界所取代。爱情这种“神圣的疯狂”与偏执狂(paranoia)和精神分裂其实十分相似。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治疗这种疯狂?柏顿(Robert Burton)在他的巨著《忧郁的剖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中说,要治疗爱情造成的忧郁症,只有一种方法:不顾一切地投入爱情中。今天的一些作家认为,浪漫的爱情是一种危险的幻觉,我们应该随时保持理智,绝不能信任它,以免被引入歧途。这样的观点是对心灵缺乏信任的结果。爱情是一剂良方,可以把我们从没有幻想的单调生活中解救出来,让我们的想象力不再流于贫乏,让我们过度理智的生活,重新焕发出浪漫的光彩。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4)
爱情给我们以自由,让我们进入想象力的神圣世界,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扩张,流露出原本被凡俗生活掩盖的渴望与需求。我们总是认为,恋爱中的人对爱人的缺陷视而不见,固执地认为对方是完美的——所谓“爱情是盲目的”。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爱情让一个人得以窥见另一个人真实的、纯洁的、神圣的本性。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疯狂和妄想;但是,如果我们能摆脱对理智的依赖,那么我们就能体验和欣赏爱情带来的那种永恒的、柏拉图称为“神圣的疯狂”的感觉。
爱情能让我们的意识贴近梦幻的境界。如同梦境一样,爱情能够揭示很多东西,尽管这种揭示的方式是扭曲的、含蓄的、晦涩的、充满诗意的。我们若想真正理解柏拉图的爱情理论,就应该把其他形式的疯狂,诸如偏执狂和各种瘾疾,视为心灵努力满足渴望的征象。柏拉图式的恋爱,并不仅仅是“没有性行为的爱情”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人的肉体和人际关系之中,寻找通往永恒的路径。创造了“柏拉图式恋爱”这一说法的费齐诺,写过一本探讨爱情的著作《欢宴》(Convivium),作为对柏拉图《飨宴》的应答。他在书中简明扼要地说:“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爱是横跨时间与永恒的桥梁,让我们能够同时生活在两者之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永恒的感觉,我们通常会感到不安,因为它扰乱了我们的计划安排,撼动了我们原本了无波澜的内心世界。
崔斯坦与伊索德
要理解和欣赏爱情的奥秘,我们就不能把爱情视为一种心理问题,也不能指望靠阅读和他人的劝导,把爱情约束在“恰当”的轨道上。那并不是关怀心灵的方式。我们这个时代太讲究心理卫生,以至于把各种形式的疯狂都视为疾病。然而,柏拉图的“神圣的疯狂”绝不是一种疾病,而是通往永恒的路径。它让我们摆脱种种严苛的精神束缚,从凡俗生活中解脱出来。它是一扇门,让我们得以脱离理性的空间,进入神秘的领域。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5)
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爱情故事,可以帮我们探索爱情的永恒境界。这些故事呈现了爱情的诸多面貌,包括“耶稣受难记”(Passion of Jesus,其中passion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创世纪之造物”“奥德修斯的返家之旅”“哈姆雷特的犹豫”,以及“崔斯坦与伊索德的厄运”。
这最后一个故事尤为凄美,十分契合我们目前的话题。它讲的是爱情的悲凉。崔斯坦(Tristan)这个名字来源于“悲伤”(triste)一词。他一出生就有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因为他的父亲在战场上负伤不治而亡,而母亲也因难产而死。如同许多传说和神话中的英雄一样,他由养父母抚育成人;后来,他的舅舅玛尔克王(King Mark)又将他收为养子,可以说他有过三位父亲。如此曲折的身世,暗示着他日后的命运多舛。
在故事的开头,崔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年轻人,荣格所谓“少年”的化身。他风度翩翩,勇敢无畏,思维活跃,但又总是流连于痛苦和悲剧的边缘。他才华横溢,但又无比脆弱。崔斯坦的故事有几个古典版本,其中之一为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所著,他将崔斯坦描述为在音乐、语言、狩猎、竞技和交际方面都颇有天分的人。每当到达新的地方,崔斯坦总能迅速学会当地的语言,编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冒险故事,一展迷人的歌喉,赢取人们的欢心。如此才情横溢、质朴纯真的少年,一旦陷入千纠百结的情网,就将体尝到人生悲剧的一面。
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基调。崔斯坦在港里的一条船上,跟一群来访的挪威水手下棋,结果被他们拐走,这就是他冒险之旅的开始。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为了安抚风神,水手们把崔斯坦赶下了船。崔斯坦乘小艇漂流到爱尔兰,遇见了女王和她的女儿伊索德(Isolde)。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把名字改成坦崔斯(Tantris),因为他不想让她们知道,他曾在战场上杀死了伊索德的叔叔。然而有一次在他沐浴时,伊索德识破了他的身份,解开了他的名字之谜。这一幕可以视为一种仪式——两个年轻人接受爱的洗礼。后来,崔斯坦又带着他的竖琴,乘一条无桨无舵的小船重返爱尔兰。按照神话学者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分析,这表明崔斯坦凭着他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放手把一切都交给了命运。
崔斯坦是才华与聪慧的化身。在海上漂流或浸在水里时,他充分显露了他的本性:永远年轻鲜活,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完全不受尘俗生活的禁锢。每当有人告诉我,他梦见自己漂浮在湖面上或是坐在浴缸里,我都会想起崔斯坦。崔斯坦并不会游泳,总是困坐在小船上随波逐流,完全不去把握航向,他把一切都托付给命运,然而,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他的能力不是务实的驾船技术,而是美学和精神层面的天赋。他顺水漂流,但却不会被水打湿。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6)
这种漂浮在水面上的心境,很容易坠入情网。阴差阳错,崔斯坦和伊索德喝下了女王为玛尔克王调制的春药,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这对年轻人在危机四伏、冷酷无情的环境中,不顾一切地追求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太强烈了,完全无视社会道德的约束,只是这样的爱是永远无法得到保障的。结果,崔斯坦与伊索德双双惨死,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也宣告终结。即使在两情相悦的短暂时光里,他们也始终无法摆脱悲情的阴影。
可能我们会按照字面意义理解这个故事:不伦之恋得到惩罚,浪漫的爱情是不成熟的,终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然而,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我们就能从中找到恋爱时关怀心灵的方法。
我们总是把心理卫生作为追求的目标,希望能活得健康、爱得健康,任何不符合这种“健康”标准的表现,都会被当成心理疾病。在我们看来,爱情与悲伤水火不容。崔斯坦如果活在今天,一定会被扣上抑郁症的帽子,被迫接受化学药物的治疗。然而,真正面对爱情时,我们的心灵总会陷入矛盾和困境,而崔斯坦的故事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故事中的爱情之所以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是因为我们都体验过类似的悲伤——心灵在坠入爱河的过程中,必将体验的那种悲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少年之心,只有在悲剧性的爱情中才能得到缓解。
关怀心灵,意味着尊重心中的种种情感和幻想,即使这些情感和幻想让我们感到厌恶。阅读崔斯坦与伊索德的故事时,我们的心仿佛要裂成两半,一半是对他们那炽热强烈的爱情的肯定和欣赏,另一半则是对他们这种不伦行为的厌恶和拒斥。法国作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曾说,任何爱情都免不了一定程度的出轨。心灵往往会在道德所不容的地方显现出来。在小说、电影、传记和新闻报道中,充满悲剧性的不伦之恋,总是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
若要关怀心灵,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悲剧和哀伤在人生中的必要性。如果从道德或心理卫生的角度出发,居高临下看待爱情,那么,我们就看不见它对心灵底层的安抚作用。我们反思自己的爱情悲剧,慢慢摸索着走出痛苦的过程,正是初次探索心灵奥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爱情既是开启心灵的钥匙,也是我们的向导,帮我们在心灵的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爱情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如果能接受和尊重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就可以逐渐步入心灵的底层。在那里,我们变成了崔斯坦,一面拨动着手上的琴弦,一面听凭自己航向未知的命运。他总是在接受洗礼,总是在经历命名仪式,总是与生命源头之水保持着联系。他是如此接近自己的心灵,以至于在不可逾越的爱情桎梏中,仍然能彻底实现他的本性。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柏拉图说,爱是一种疯狂,一种神圣的疯狂。今天我们谈论爱情时,经常把它当做人际关系的一个方面,一种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我们关心的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恋爱,如何获得成功的爱情,如何克服其中的问题,如何面对失恋的打击。很多人之所以来接受心理治疗,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期望太高,而实际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很明显,爱情绝不是单纯的。过去的纠葛,未来的希望,以及种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哪怕与对方只有一点点联系——都会对爱情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时我们会以轻松的态度谈论爱情,却忽略了它强劲而持久的一面。我们总期待着爱情的抚慰,却往往惊讶地发现,它也能在我们心中留下空虚和裂痕。离婚的过程常常是漫长而痛苦的,永远无法真正了结。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离婚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就算分手能让心灵获得些许宁静,当初的夫妻恩爱也会存留在记忆中,在梦境里反复出现。没有机会表达的爱,同样会折磨人们的情感。有一位女子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正被送往手术室。当时她非常想告诉父亲,她爱他,尽管他们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但她终究没能说出口,然后,一切都太迟了。每次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她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在讨论爱情本质的著作《飨宴》(Symposium)中,柏拉图把爱称为“充实与空虚的孩子”。充实与空虚,恰恰是爱情的正反两面。
我们总是向往爱情,总是期待爱情抚平心中的创伤,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或许在过去,爱情也曾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从来不在乎。因为爱情具有一种自我复苏的力量,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只要在遗忘之水中沐浴一番,就能恢复贞洁。
每经历一次爱情,我们对它的了解就深了一分。失恋之后,我们总是痛下决心,今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心变硬了一些,或许也变聪明了一些。但爱情本身永远是年轻的,永远带着青春特有的愚蠢和笨拙。因此,与其在失恋的痛苦无望中形销骨立,不如坦然接受爱情造成的空虚,因为空虚是爱情本质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刻意避免重蹈覆辙,也不用让自己“变得聪明”。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驱散心中的怀疑,再度投入爱情,尽管我们已经体验到了其中的黑暗和空虚。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2)
或许我们应该把爱视为心灵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层面。古代的心理书籍采用的就是这种观点。这些书籍告诫人们珍惜友谊和亲密的感情,却绝口不谈如何维持关系。最关键的是爱情对心灵的影响:爱情能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吗?能在某些方面启发我们的心灵吗?能让我们脱离尘世,体尝到天堂的意境吗?
费齐诺曾说:“人类的爱情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爱情是一种欲望:和某种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尘世中享受永生。”俗世的乐趣能够引领我们通往永恒的精神享受,这是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的基本观点。费齐诺把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指引我们通往永恒的东西称为“充满魔力的诱饵”。换句话说,爱情既是两个人之间纯粹世俗的关系,也是通往心灵深层经验的途径。爱情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到困惑,因为它对心灵的影响,并不总是和人际关系的节奏与需求协调一致。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说得很简单:爱情不是为这个世界创造的。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爱情的焦点从杂沓纷扰的生活转移到心灵。他认为,爱情是我们童年时经历的家庭环境在现今感情关系上的投影。在爱情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是隐形的影响力。爱情能够激起我们内心深处原本潜藏的幻想。简单概括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我们现在的爱情不过是旧爱的复活。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出发,思考爱情是如何利用记忆和意象,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旺盛的生机。
弗洛伊德提醒我们,爱情牵涉到形形色色的人。大约十五年前,我曾做过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在一间宽敞的卧室里,旁边有一位陌生的美丽女子。灯很亮,分散了我的注意,所以我想把灯关掉。我在墙上发现了一长串开关,总共有20个按钮。我每按一个,都有几盏灯熄灭,而另外几盏灯则亮起来。我尝试了很多种组合,总是无法关掉全部的灯。最后我放弃了,接着就有成群的人走进卧室里。这下彻底没希望了,我原本就关不掉所有的灯,现在连隐私也没有了。
恋爱中的人总是向往那种盲目、热切、没有任何干扰的感觉。在那场梦中,我不愿受到灯光的干扰,也不愿让心灵的其他形象(走进卧室的那些人)介入这个单纯的恋爱机会。我要的是纯粹的无意识状态,绝对的黑暗。事实上,随着爱情逐渐复杂化,恋爱中的人们总会开始考虑一些与爱情不相干的东西。心灵过去的复杂经历,此时就成了爱情的负担。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3)
我曾为一位即将结婚的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她做了一连串烦心的梦,在梦中,她的兄弟总是干扰她的婚事,因为他很爱她,而她的婚姻将会是他们亲密关系的终结。她告诉我,白天醒着时,她也幻想着和自己的兄弟相爱,希望能同时嫁给他和她的未婚夫。最耐人寻味的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兄弟。她的兄弟其实是她心灵中一个强有力的、活跃的形象。他的出现,是要让她思考和质疑这桩婚事。用荣格的话来说,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魄”的角色,对她的行为提出批评,让她停下来反思。他同时也是心灵的代表,提醒她注意,爱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在一篇探讨婚姻的论文中,荣格提出,爱情总是牵涉到四个人的形象:自己、爱人、魂(心灵的女性气质)和魄(心灵的男性气质)。而这位女士的梦则说明,婚姻中还牵连着更多的因素。
我们可以接受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爱情能激发我们的想象,让它极度活跃起来。“坠入爱河”等于“陷入想象之中”: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昨天还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思绪,今天却全在爱情的白日梦中消散了。具体的现实完全被想象力的世界所取代。爱情这种“神圣的疯狂”与偏执狂(paranoia)和精神分裂其实十分相似。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治疗这种疯狂?柏顿(Robert Burton)在他的巨著《忧郁的剖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中说,要治疗爱情造成的忧郁症,只有一种方法:不顾一切地投入爱情中。今天的一些作家认为,浪漫的爱情是一种危险的幻觉,我们应该随时保持理智,绝不能信任它,以免被引入歧途。这样的观点是对心灵缺乏信任的结果。爱情是一剂良方,可以把我们从没有幻想的单调生活中解救出来,让我们的想象力不再流于贫乏,让我们过度理智的生活,重新焕发出浪漫的光彩。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4)
爱情给我们以自由,让我们进入想象力的神圣世界,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扩张,流露出原本被凡俗生活掩盖的渴望与需求。我们总是认为,恋爱中的人对爱人的缺陷视而不见,固执地认为对方是完美的——所谓“爱情是盲目的”。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爱情让一个人得以窥见另一个人真实的、纯洁的、神圣的本性。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疯狂和妄想;但是,如果我们能摆脱对理智的依赖,那么我们就能体验和欣赏爱情带来的那种永恒的、柏拉图称为“神圣的疯狂”的感觉。
爱情能让我们的意识贴近梦幻的境界。如同梦境一样,爱情能够揭示很多东西,尽管这种揭示的方式是扭曲的、含蓄的、晦涩的、充满诗意的。我们若想真正理解柏拉图的爱情理论,就应该把其他形式的疯狂,诸如偏执狂和各种瘾疾,视为心灵努力满足渴望的征象。柏拉图式的恋爱,并不仅仅是“没有性行为的爱情”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人的肉体和人际关系之中,寻找通往永恒的路径。创造了“柏拉图式恋爱”这一说法的费齐诺,写过一本探讨爱情的著作《欢宴》(Convivium),作为对柏拉图《飨宴》的应答。他在书中简明扼要地说:“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爱是横跨时间与永恒的桥梁,让我们能够同时生活在两者之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永恒的感觉,我们通常会感到不安,因为它扰乱了我们的计划安排,撼动了我们原本了无波澜的内心世界。
崔斯坦与伊索德
要理解和欣赏爱情的奥秘,我们就不能把爱情视为一种心理问题,也不能指望靠阅读和他人的劝导,把爱情约束在“恰当”的轨道上。那并不是关怀心灵的方式。我们这个时代太讲究心理卫生,以至于把各种形式的疯狂都视为疾病。然而,柏拉图的“神圣的疯狂”绝不是一种疾病,而是通往永恒的路径。它让我们摆脱种种严苛的精神束缚,从凡俗生活中解脱出来。它是一扇门,让我们得以脱离理性的空间,进入神秘的领域。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5)
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爱情故事,可以帮我们探索爱情的永恒境界。这些故事呈现了爱情的诸多面貌,包括“耶稣受难记”(Passion of Jesus,其中passion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创世纪之造物”“奥德修斯的返家之旅”“哈姆雷特的犹豫”,以及“崔斯坦与伊索德的厄运”。
这最后一个故事尤为凄美,十分契合我们目前的话题。它讲的是爱情的悲凉。崔斯坦(Tristan)这个名字来源于“悲伤”(triste)一词。他一出生就有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因为他的父亲在战场上负伤不治而亡,而母亲也因难产而死。如同许多传说和神话中的英雄一样,他由养父母抚育成人;后来,他的舅舅玛尔克王(King Mark)又将他收为养子,可以说他有过三位父亲。如此曲折的身世,暗示着他日后的命运多舛。
在故事的开头,崔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年轻人,荣格所谓“少年”的化身。他风度翩翩,勇敢无畏,思维活跃,但又总是流连于痛苦和悲剧的边缘。他才华横溢,但又无比脆弱。崔斯坦的故事有几个古典版本,其中之一为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所著,他将崔斯坦描述为在音乐、语言、狩猎、竞技和交际方面都颇有天分的人。每当到达新的地方,崔斯坦总能迅速学会当地的语言,编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冒险故事,一展迷人的歌喉,赢取人们的欢心。如此才情横溢、质朴纯真的少年,一旦陷入千纠百结的情网,就将体尝到人生悲剧的一面。
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基调。崔斯坦在港里的一条船上,跟一群来访的挪威水手下棋,结果被他们拐走,这就是他冒险之旅的开始。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为了安抚风神,水手们把崔斯坦赶下了船。崔斯坦乘小艇漂流到爱尔兰,遇见了女王和她的女儿伊索德(Isolde)。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把名字改成坦崔斯(Tantris),因为他不想让她们知道,他曾在战场上杀死了伊索德的叔叔。然而有一次在他沐浴时,伊索德识破了他的身份,解开了他的名字之谜。这一幕可以视为一种仪式——两个年轻人接受爱的洗礼。后来,崔斯坦又带着他的竖琴,乘一条无桨无舵的小船重返爱尔兰。按照神话学者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分析,这表明崔斯坦凭着他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放手把一切都交给了命运。
崔斯坦是才华与聪慧的化身。在海上漂流或浸在水里时,他充分显露了他的本性:永远年轻鲜活,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完全不受尘俗生活的禁锢。每当有人告诉我,他梦见自己漂浮在湖面上或是坐在浴缸里,我都会想起崔斯坦。崔斯坦并不会游泳,总是困坐在小船上随波逐流,完全不去把握航向,他把一切都托付给命运,然而,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他的能力不是务实的驾船技术,而是美学和精神层面的天赋。他顺水漂流,但却不会被水打湿。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6)
这种漂浮在水面上的心境,很容易坠入情网。阴差阳错,崔斯坦和伊索德喝下了女王为玛尔克王调制的春药,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这对年轻人在危机四伏、冷酷无情的环境中,不顾一切地追求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太强烈了,完全无视社会道德的约束,只是这样的爱是永远无法得到保障的。结果,崔斯坦与伊索德双双惨死,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也宣告终结。即使在两情相悦的短暂时光里,他们也始终无法摆脱悲情的阴影。
可能我们会按照字面意义理解这个故事:不伦之恋得到惩罚,浪漫的爱情是不成熟的,终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然而,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我们就能从中找到恋爱时关怀心灵的方法。
我们总是把心理卫生作为追求的目标,希望能活得健康、爱得健康,任何不符合这种“健康”标准的表现,都会被当成心理疾病。在我们看来,爱情与悲伤水火不容。崔斯坦如果活在今天,一定会被扣上抑郁症的帽子,被迫接受化学药物的治疗。然而,真正面对爱情时,我们的心灵总会陷入矛盾和困境,而崔斯坦的故事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故事中的爱情之所以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是因为我们都体验过类似的悲伤——心灵在坠入爱河的过程中,必将体验的那种悲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少年之心,只有在悲剧性的爱情中才能得到缓解。
关怀心灵,意味着尊重心中的种种情感和幻想,即使这些情感和幻想让我们感到厌恶。阅读崔斯坦与伊索德的故事时,我们的心仿佛要裂成两半,一半是对他们那炽热强烈的爱情的肯定和欣赏,另一半则是对他们这种不伦行为的厌恶和拒斥。法国作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曾说,任何爱情都免不了一定程度的出轨。心灵往往会在道德所不容的地方显现出来。在小说、电影、传记和新闻报道中,充满悲剧性的不伦之恋,总是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
若要关怀心灵,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悲剧和哀伤在人生中的必要性。如果从道德或心理卫生的角度出发,居高临下看待爱情,那么,我们就看不见它对心灵底层的安抚作用。我们反思自己的爱情悲剧,慢慢摸索着走出痛苦的过程,正是初次探索心灵奥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爱情既是开启心灵的钥匙,也是我们的向导,帮我们在心灵的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爱情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如果能接受和尊重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就可以逐渐步入心灵的底层。在那里,我们变成了崔斯坦,一面拨动着手上的琴弦,一面听凭自己航向未知的命运。他总是在接受洗礼,总是在经历命名仪式,总是与生命源头之水保持着联系。他是如此接近自己的心灵,以至于在不可逾越的爱情桎梏中,仍然能彻底实现他的本性。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后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逃避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你是老板,你一定会知道你的手下有几人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你是父母。一定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躲躲闪闪;你是公务员,你一定会知道,面临问题时,你是在积极主动解决,还是在消极回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一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出版以来,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每一封信件都让我感动。它们行文流畅、妙趣横生,有的信件还洋溢着真挚的爱心和祝福。除了给予本书大量赞誉之词,不少读者还随信寄来各种礼物,其中包括某些作家的诗句或者格言,还有读者本人深刻的见解以及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些信件丰富了我的生活,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世界各地,都有人踽踽独行,行走在人迹罕至的心智成熟之路上,而且默默走过了很远的距离。无数的脚步汇聚起来,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其覆盖面积之广超过我们的想象。读者感谢我减轻了他们旅途的寂寞,我也要因同样的理由感谢他们。
曾有读者询问我,我是否认为心理治疗必然可以带来理想的效果。心理治疗的质量当然良莠不齐,不过我始终相信心理治疗的意义无可替代。诚然,有的患者甚至与一流的心理医生进行过合作,却似乎未能从中受益。尽管如此,在我看来,大部分患者遭遇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缺少兴趣与意志力,以致不能配合治疗中的严格要求。我还要补充一点:大约有5%的心理疾病是无法治愈的,而且,随着治疗中涉及的深刻自省,患者的病情甚至会更加恶化。
所有认真阅读并理解本书内容的入,都不大可能属于这5%之列,但是,心理医生都有责任挑选出极少数病人(我的意思是说,他们的症状极为特殊,或是病情相当严重,因此不适合接受一般的心理分析治疗),采用某种更恰当、更有益的治疗方式,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那么,什么样的心理医生真正有资格对病人实施心理治疗呢?不少寻求心理治疗的读者询问我:如何选择理想的心理医生?如何确认对方是否有资格进行治疗?我的第一个建议是:选择医生务必慎重,这是你毕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心理治疗是一项不小的投资,不仅需要花钱,还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它就是股票经纪人所说的“高风险投资”:选择正确,会给你带来大笔“心灵红利”;倘若万一选错,即使你表面上没有受到多少伤害,其实你浪费的是宝贵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精挑细选的同时,也要信任自己的感受与直觉。通常,和心理医生交谈过一次,你就可以知道对方是否适合你。如果感觉不适合,那就付清这次的费用,随即另请高明。确定医生是否适合自己,这种感觉可能很抽象,不过,通过某些具体的线索或细节,你就可以做出判断。我曾于1966年接受过心理治疗。当时,我对美国参加越战的道德性不仅产生了怀疑,而且采取了明确的反战立场。接待我的心理医生,在候诊室里摆放了诸如《壁垒》、《纽约书评》等杂志,这些都是采取反战立场的自由派杂志,所以,我在见到医生本人之前就已经对他产生好感了。
不过,心理医生能否真正给予你关心,远比他们的政治立场、年龄或者性别更加重要,这一点,你同样可以很快察觉。一般说来,一流的心理医生不应急不可待地做出乐观的保证,或者不假思索地对病人实施治疗。真正用心的心理医生应该稳重而审慎,而且有所保留。作为患者,你可以凭借直觉发现,在他们含而不露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关心还是漠视。
通常,心理医生首先都会和你面谈,决定是否接受你。你也可以趁机面试他们,这没有任何不妥。如果认为有必要,你尽可大胆询问心理医生:他们对于女权运动、同性恋和宗教问题有何看法?你有权得到诚实、坦白而严肃的回答。至于其它问题,譬如,治疗需要多长时间,你的皮疹是否由心理因素引起,如果心理医生回答“不知道”,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们是在说实话。凡是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成功的专业人士,如果能够泰然承认不足,通常都是正式受过专业训练,而且是值得信任的人。
心理医生的能力,和他们持有的证书几乎毫无关系。爱心、勇气和智慧都不能从文凭上显示出来。例如,《心理医生协会资格考核证明》或许是医学界最高的资历证明,代表持有者受过严格的训练。它虽然可以让你感到踏实,不必担心落入江湖郎中手里,但是,就心理治疗的质量而言,有些专业心理医生未必比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或者教会牧师更加出色,甚至可能不及后者。事实上,我认识的两位一流的心理医生,甚至都没有大学毕业。
口碑,通常是寻找一流心理医生的有效途径。假若你有一些可靠的朋友,他们对某个心理医生的服务感觉满意,那你何不接受他们的推荐呢?还有一种方式,尤其适合病情严重或兼有生理问题的患者,那就是去找职业心理医生。职业心理医生接受过心理医学的系统培训,收费也最为昂贵,不过,他们能从多个角度了解你的状况。交谈一个钟头,让他们了解你的问题之后,你就不妨提出要求,让他们把你介绍到收费低廉、非科班出身的心理医生那里。最优秀的心理医生通常都愿意告诉你,在附近社区中,哪些非科班从业者能力最强。当然,如果你感觉医生和你配合默契,对方也愿意接受你的求诊,就不妨留下来,继续接受治疗。
如果你经济紧张,而且没有专业门诊治疗的医疗保险,则可以选择到政府、医院下属的精神或心理健康专科门诊,去向那里的医生求助。根据个人财力,选择适合的专科门诊.也可以确保你不会落入江湖骗子之手。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专科门诊的治疗水平有可能并不理想,而且,你选择心理医生的能力也可能相当有限,即便如此,上述方式也不妨一试。
上面的建议和指导,可能不及你希望的具体而详尽,但我只想提醒你一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要使心理治疗顺利进行,心理医生必须和病人经常沟通,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因此,你有责任挑选值得信任的医生并接受治疗。适合某一个人的心理医生不见得适合另外一个人。每一个心理医生和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你惟有依赖直觉自行判断,当然,这其中会有风险。我真诚地祝愿你一切顺利,交上好运。考虑到接受治疗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也佩服你能够自负其责,做出最终的正确决定。
M·斯科特·派克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逃避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你是老板,你一定会知道你的手下有几人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你是父母。一定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躲躲闪闪;你是公务员,你一定会知道,面临问题时,你是在积极主动解决,还是在消极回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一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出版以来,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每一封信件都让我感动。它们行文流畅、妙趣横生,有的信件还洋溢着真挚的爱心和祝福。除了给予本书大量赞誉之词,不少读者还随信寄来各种礼物,其中包括某些作家的诗句或者格言,还有读者本人深刻的见解以及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些信件丰富了我的生活,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世界各地,都有人踽踽独行,行走在人迹罕至的心智成熟之路上,而且默默走过了很远的距离。无数的脚步汇聚起来,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其覆盖面积之广超过我们的想象。读者感谢我减轻了他们旅途的寂寞,我也要因同样的理由感谢他们。
曾有读者询问我,我是否认为心理治疗必然可以带来理想的效果。心理治疗的质量当然良莠不齐,不过我始终相信心理治疗的意义无可替代。诚然,有的患者甚至与一流的心理医生进行过合作,却似乎未能从中受益。尽管如此,在我看来,大部分患者遭遇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缺少兴趣与意志力,以致不能配合治疗中的严格要求。我还要补充一点:大约有5%的心理疾病是无法治愈的,而且,随着治疗中涉及的深刻自省,患者的病情甚至会更加恶化。
所有认真阅读并理解本书内容的入,都不大可能属于这5%之列,但是,心理医生都有责任挑选出极少数病人(我的意思是说,他们的症状极为特殊,或是病情相当严重,因此不适合接受一般的心理分析治疗),采用某种更恰当、更有益的治疗方式,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那么,什么样的心理医生真正有资格对病人实施心理治疗呢?不少寻求心理治疗的读者询问我:如何选择理想的心理医生?如何确认对方是否有资格进行治疗?我的第一个建议是:选择医生务必慎重,这是你毕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心理治疗是一项不小的投资,不仅需要花钱,还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它就是股票经纪人所说的“高风险投资”:选择正确,会给你带来大笔“心灵红利”;倘若万一选错,即使你表面上没有受到多少伤害,其实你浪费的是宝贵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精挑细选的同时,也要信任自己的感受与直觉。通常,和心理医生交谈过一次,你就可以知道对方是否适合你。如果感觉不适合,那就付清这次的费用,随即另请高明。确定医生是否适合自己,这种感觉可能很抽象,不过,通过某些具体的线索或细节,你就可以做出判断。我曾于1966年接受过心理治疗。当时,我对美国参加越战的道德性不仅产生了怀疑,而且采取了明确的反战立场。接待我的心理医生,在候诊室里摆放了诸如《壁垒》、《纽约书评》等杂志,这些都是采取反战立场的自由派杂志,所以,我在见到医生本人之前就已经对他产生好感了。
不过,心理医生能否真正给予你关心,远比他们的政治立场、年龄或者性别更加重要,这一点,你同样可以很快察觉。一般说来,一流的心理医生不应急不可待地做出乐观的保证,或者不假思索地对病人实施治疗。真正用心的心理医生应该稳重而审慎,而且有所保留。作为患者,你可以凭借直觉发现,在他们含而不露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关心还是漠视。
通常,心理医生首先都会和你面谈,决定是否接受你。你也可以趁机面试他们,这没有任何不妥。如果认为有必要,你尽可大胆询问心理医生:他们对于女权运动、同性恋和宗教问题有何看法?你有权得到诚实、坦白而严肃的回答。至于其它问题,譬如,治疗需要多长时间,你的皮疹是否由心理因素引起,如果心理医生回答“不知道”,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们是在说实话。凡是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成功的专业人士,如果能够泰然承认不足,通常都是正式受过专业训练,而且是值得信任的人。
心理医生的能力,和他们持有的证书几乎毫无关系。爱心、勇气和智慧都不能从文凭上显示出来。例如,《心理医生协会资格考核证明》或许是医学界最高的资历证明,代表持有者受过严格的训练。它虽然可以让你感到踏实,不必担心落入江湖郎中手里,但是,就心理治疗的质量而言,有些专业心理医生未必比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或者教会牧师更加出色,甚至可能不及后者。事实上,我认识的两位一流的心理医生,甚至都没有大学毕业。
口碑,通常是寻找一流心理医生的有效途径。假若你有一些可靠的朋友,他们对某个心理医生的服务感觉满意,那你何不接受他们的推荐呢?还有一种方式,尤其适合病情严重或兼有生理问题的患者,那就是去找职业心理医生。职业心理医生接受过心理医学的系统培训,收费也最为昂贵,不过,他们能从多个角度了解你的状况。交谈一个钟头,让他们了解你的问题之后,你就不妨提出要求,让他们把你介绍到收费低廉、非科班出身的心理医生那里。最优秀的心理医生通常都愿意告诉你,在附近社区中,哪些非科班从业者能力最强。当然,如果你感觉医生和你配合默契,对方也愿意接受你的求诊,就不妨留下来,继续接受治疗。
如果你经济紧张,而且没有专业门诊治疗的医疗保险,则可以选择到政府、医院下属的精神或心理健康专科门诊,去向那里的医生求助。根据个人财力,选择适合的专科门诊.也可以确保你不会落入江湖骗子之手。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专科门诊的治疗水平有可能并不理想,而且,你选择心理医生的能力也可能相当有限,即便如此,上述方式也不妨一试。
上面的建议和指导,可能不及你希望的具体而详尽,但我只想提醒你一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要使心理治疗顺利进行,心理医生必须和病人经常沟通,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因此,你有责任挑选值得信任的医生并接受治疗。适合某一个人的心理医生不见得适合另外一个人。每一个心理医生和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你惟有依赖直觉自行判断,当然,这其中会有风险。我真诚地祝愿你一切顺利,交上好运。考虑到接受治疗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也佩服你能够自负其责,做出最终的正确决定。
M·斯科特·派克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名人推荐
名人推荐
我特别喜欢《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它会让你的思维豁然开朗,开辟一种新的思维思考问题方式。
——著名演员 杨幂
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非常非常准确地定义了爱。在你比较年轻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被人伤心,你伤其他人的心。无论通过这一切你是不是真正能够学会怎样去爱,无论你是不是曾经爱过,真正爱过,这些都是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写得非常好,它定义了一种高贵然而又可能实现的爱。
——著名演员 陈冲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书,能强大自己的内心。
——著名演员 吕良伟
我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少有人走的路》。我学这个不是想分析别人,而是当我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被人说好或者不好时,我能相应地调节心态。
——著名演员 倪妮
我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本叫《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看这类书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周围的人,让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因为生活不是自己的事情,你的情绪完全影响你身边的人,影响跟你工作的人,甚至影响家人……
——歌手 许巍
其实我是心理学和悬疑小说迷,我很喜欢看《少有人走的路》,还有丹•布朗的悬疑小说。我觉得常看看这些作品一方面有利于对自己的认知和保护,另外对社交也很有帮助。
——著名演员 冯绍峰
什么是“无条件而又有理智的爱”呢?我认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写的一本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有一段话值得借鉴。他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在这里,我所说的“无条件和有理智的爱”大体指的就是这些。
——著名主持人、情感类畅销书作家 曾子航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发现了在我心中含糊不清的东西。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他告述了我,面对当前的问题不要逃跑,主动去解决它,人们才能够得到学习和成长。
以后,当我的孩子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我会让他们阅读这本书,让他们的心灵也得到成长。
——法国雷诺汽车公司CEO、日本日产汽车公司CEO 卡洛斯•戈恩
有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荐大家看看。他说,心安是与懒惰对立的,该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过,才能达到心安,所以佛教说,“非积极也消极也”。而当人们都去追求物欲的时候,倒不防消极一点,随时进行自我调试。
——朝阳寺主持 明奘法师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书,推荐阅读。1)自律,从推迟满足感开始,比如,干完手上的活再去宵夜;2)爱,是自我完满。坠入爱河、不能自已,皆因自我边界崩溃;3)学会放弃,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4)心灵力量的不断积聚,会带来孤独感。所有走在最走面走得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孤独。
——前微软中国战略合作总监 刘润
心智成熟的旅程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摆脱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所以,这真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境界。
——福建电视台《看东岸》主持人 郭维娜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我特别喜欢《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它会让你的思维豁然开朗,开辟一种新的思维思考问题方式。
——著名演员 杨幂
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非常非常准确地定义了爱。在你比较年轻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被人伤心,你伤其他人的心。无论通过这一切你是不是真正能够学会怎样去爱,无论你是不是曾经爱过,真正爱过,这些都是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写得非常好,它定义了一种高贵然而又可能实现的爱。
——著名演员 陈冲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书,能强大自己的内心。
——著名演员 吕良伟
我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少有人走的路》。我学这个不是想分析别人,而是当我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被人说好或者不好时,我能相应地调节心态。
——著名演员 倪妮
我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本叫《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看这类书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周围的人,让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因为生活不是自己的事情,你的情绪完全影响你身边的人,影响跟你工作的人,甚至影响家人……
——歌手 许巍
其实我是心理学和悬疑小说迷,我很喜欢看《少有人走的路》,还有丹•布朗的悬疑小说。我觉得常看看这些作品一方面有利于对自己的认知和保护,另外对社交也很有帮助。
——著名演员 冯绍峰
什么是“无条件而又有理智的爱”呢?我认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写的一本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有一段话值得借鉴。他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在这里,我所说的“无条件和有理智的爱”大体指的就是这些。
——著名主持人、情感类畅销书作家 曾子航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发现了在我心中含糊不清的东西。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他告述了我,面对当前的问题不要逃跑,主动去解决它,人们才能够得到学习和成长。
以后,当我的孩子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我会让他们阅读这本书,让他们的心灵也得到成长。
——法国雷诺汽车公司CEO、日本日产汽车公司CEO 卡洛斯•戈恩
有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荐大家看看。他说,心安是与懒惰对立的,该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过,才能达到心安,所以佛教说,“非积极也消极也”。而当人们都去追求物欲的时候,倒不防消极一点,随时进行自我调试。
——朝阳寺主持 明奘法师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书,推荐阅读。1)自律,从推迟满足感开始,比如,干完手上的活再去宵夜;2)爱,是自我完满。坠入爱河、不能自已,皆因自我边界崩溃;3)学会放弃,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4)心灵力量的不断积聚,会带来孤独感。所有走在最走面走得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孤独。
——前微软中国战略合作总监 刘润
心智成熟的旅程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摆脱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所以,这真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境界。
——福建电视台《看东岸》主持人 郭维娜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基本信息
- ASIN : B00V2TVLCE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0月10日)
- 出版日期 : 2013年10月1日
- 品牌 : 北京正清文化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1677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已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324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1,581名Kindle商店 (查看Kindle商店商品销售排行榜)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4.3 颗星,最多 5 颗星
4.3星,共 5 星
4,114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