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的高考注重回归语文之本,强调“读书”和“生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本真滋味,懂得学习语文的本质其实就是阅读、思考和表达。
——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导师、广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王小槐
读书确实是需要能力的,这样的能力,谁都需要学习,需要锻炼和培养。而这样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首先需要跳出实用主义的泥沼,需要从孩子开始才行。
——著名作家 肖复兴
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青年作家 赵瑜 摘自《大河网河南商报》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前言
修养篇
禀父母•沿途赴京遇皇后仙逝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則
禀父母•谨当时时省记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停业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致四弟•不可梢露圭角于外
致九弟•幸息心忍耐为要
致九弟•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致九弟•两弟时时以平和二字相勖
致诸弟•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致诸弟•失之高亢,近日稍就平实
致沅弟•从傲惰二宁痛下工夫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致沅、季弟•盛时常作衰时想
致沅弟•宜自信处求强
劝学篇
为人篇
为政篇
治军篇
立志篇
养生篇
持家篇
处世篇
教子篇
附录 曾太傅毅勇侯别传
--此文字指
paperback 版本。
文摘
修养篇
禀父母•沿途赴京遇皇后仙逝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大人膝下: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男在汉口寄家信,付湘潭人和纸行,不知已收到否,后于二十一日在汉口开车。二人共席二把手小车六辆,男占三辆半。行三百余里,至河南八里汉度岁。
正月初二日开车,初七日至周家口,即换大车。雇三套篷车二辆,每套钱十五千文。男占四套,朱占二套。初九日开车,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搁四天,获百余金。十六日起行,即于是日三更趁风平浪静径渡黄河。二十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气亦好,惟过年二天微雪耳。
至京在长郡会馆卸车。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横街千佛庵。屋四间,每月赁钱四千文,与梅、陈二人居址甚近。三人联会,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誊真。初八日是汤中堂老师大课,题“智若禹之行水赋”,以“行所无事则智大矣”为韵,诗题赋得“池面鱼吹柳絮行”,得”吹”字。三月尚有大课一次。
同年末到者不过一二人,梅、陈二人皆正月始到。岱云江南、山东之行尤甚佳处,到京除偿债外,不过存二三百金,又有八口之家。
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颇好.接家眷之说,郑小珊现无回信。伊若允诺,似尽妥妙;如其不可,则另图善计,或缓一二年亦可。因儿子太小故也。
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自来京。丹阁叔大作亦望寄示。男在京一切谨慎,家中尽可放心。
又禀者,大行皇后于正月十一日升遐,百日以内禁剃发,期年禁燕会音乐。何仙槎年伯于二月初五日溘逝。是日男在何家早饭,并未闻其大病。不数刻而凶音至矣。殁后,加太子太保衔。其次子何子毅已于去年十一月物故。自前年出京后,同乡相继殂逝者:夏一卿、李高衢、杨宝筠二主事,熊子谦、谢讱庵及何氏父子凡七人。光景为之变。男现慎保身体,自奉颇厚。
季仙九师升正詹,放浙江学政,初十口出京。廖钰夫师升尚书。吴甄甫师任福建巡抚。朱师、徐师灵榇并已问南矣。
詹有乾家墨,到京竟不可用,以胶太重也。拟仍付回,或退或用,随便。接家誊事,三月又有信回家中。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各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谨此跪禀万福金安。
--此文字指
paperback 版本。
媒体推荐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科目要求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学生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语文科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光明日报》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序言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偶像”。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和思想,以及他的人格修炼,深深影响了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人。
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检讨,之后在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先后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四十三岁,组建湘军;五十岁,出任两江总督;五十四岁,平复天京叛乱,受封一等伯爵;五十五岁,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六十岁处理天津教案;六十一岁,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被誉为“一代通才”,“千古第一完人”。
然而,这样一位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德高望重的官场大人,对自己、对家人却极其严格自律。曾国藩自为官之初便勤通家书、写日记,虽然他本人著述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仅一部煌煌家书,便记录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交友、用人、从政等在每个人生关口思索与自省的细节,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智慧和修养。
曾国藩对于家人、兄弟、子女的叮嘱和教诲是巨细靡遗的,大到汇报家国大事、嘱托家人“持盈保泰、盛极生亏”的哲理,小到药方、食谱、教子习字的笔画、笔法,无一不娓娓道来,也处处闪烁着他修身、养生的智慧与谋略、处世的感悟和箴言。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曾国藩以他的执着、克己、勤勉、远见,成就了一生不朽的功德,他留下的文字,成为伟人毛泽东的“咏之珍藏”。蒋介石也曾说:“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梁启超更推崇他的著作应“一日三复”。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提及成事准则:“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这简单朴素的一句话,也值得我们在今天甚嚣尘上的名利欲望之世界中深思。
本书编校全部采用现行标点断句标示;原书中的夹注、旁注予以保留,在编排上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加以区别,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此次编辑出版以忠于原作为基础,对于有据可查的疏漏错误进行了校勘订正,对于不可考据的疑问则遵照原文收录。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后记
译者后记
清王朝晚期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了“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六十年,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且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世。曾国藩是从清朝官吏到很多现代人都崇拜的偶像之一,青年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学,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写出的诗歌散文主导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时期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
曾国藩还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由此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琐事的书信集,更是一部包蕴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之道的智慧书。著名学者唐浩明这样评价:“《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曾国藩的家书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共有330多封。本书所辑录的家书,内容涉及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恒心、修身、科举考试、理财、选拔人才、作官等方面。从书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哥哥,细致人微地教导弟弟妹妹;他是慈爱的父亲,给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这本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处事原则、为官之道,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导致精神贫乏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认真阅读这些浸透心血的文字,不知不觉间能让我们找回自我,还我们一片心灵净土,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一定会获益匪浅。
自古以来,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失去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英才辈出,出现了如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的熏染,对子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而且能谆谆教诲。对现代的年轻父母来说,书中的家教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王志茹
2014年10日15日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