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黑天鹅》是同一个作者,无疑观点是一脉相传的。
但如作者所言,它更倾向于讲述怎么做。
先名词解释一下,反脆弱是脆弱的反义词,意味着在波动压力下会得益的东西。
换言之,脆弱就是在波动压力下会受损的东西。
作者始终如一的观点是,这个世界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成为反脆弱的,以致于在未知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会被击溃,甚至能够从中得益。
人类总喜欢预测事情,知道将会发生什么让我们安心,且之能够收获稳定的收益。
常言道,我们并不害怕黑暗,恐惧的是不知道黑暗中有什么,未知让人恐惧。
但是,世界上事情发展总不是线性的,A导致B,B导致C,如果能这么推论,我们确实可以掌握事情。
但如书中所说,风险往往存在于未来,而非过去。
很多事情我们以为,只要阻止了A,B就不会发生,
线性的解释去让事情容易理解,热衷干预是我们普遍的问题。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之间的千丝万缕是理不清的。
这种想法是对现今流行的所谓科学的数据分析的一个抨击。
越多数据,其实噪音就越多,通过筛选指标来优化,其实归根也会是一种偏见。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数不如无数。
往往精心计算的结果,与行内人的直觉相差无几,只是人们也来越需要一个让自己信服的原因罢了。
当然,我还是热爱数据的,只是要“辩证”的去看。(高中学政治的,笑)
刚投入互联网世界的时候,是很迷恋数据,各种流量、转化,真的是太有趣了。
现在越发觉得,其实数据和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幅画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同,
每一份数据,看的人不同解释也可以一样,但仅凭数据就说寻找根源其实也是痴人说梦。
数据只能告诉我们现象,现在发生了什么,但是从何而来的变化只能作参考,而不能说是真理。
除了嘲弄我爱的数据,书中还讽刺了计划。
当然,因为作者的核心理念是一切是无法预测、随机的。
因此, 计划从这个观点来看,也是可笑的。因为,你无法知道会发生什么,计划又有何用呢。
计划甚至会制造一个牢笼,让人按照之前的想法走,无故现在发生了什么。
当然,这个是固执地执行计划导致的,局限了我们的选择权。
也就是多少有点刻舟求剑的意味,过去的自己怎么会知道未来的自己要什么。
但无为而治、让事情推着走,着实不是我的个性。
计划在我看来依然是必要的,能使我们去思考要什么,能规范而非放纵生活。
而针对作者提及的关于计划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案是不要定太长的计划,并且计划主要用途是提醒自己,而非完全控制自己。也就是在计划上留有冗余,致使发生新的事情,也能及时反应。
在稍微偏激地嘲弄完各种事情后,作者还是给出了一些如何生活在这个未知的世界的一些建议。
90%&10%的办法,也就是将90%的资源放在100%安全的事情上,用10%来拼极高风险极高收益的事情。也就是置自己于损失可接受的地步,也就是反脆弱的。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是100%投入中等风险的世界中,就作者看来这样的损失是不可控且收益也不会太高的。这种看似安全的做法,其实更为危险。
这件事其实与信念与父亲去澳门赌钱的事情如出一辙。我喜欢小小的玩,投入输的不多但赚也不多的大小中。父亲喜欢博,总是投入赢得很多的赢面不多的数字上。往往结果是我不怎么赢,更常的是亏了一些;而父亲却是能够赢钱的。
还有就是强韧是由一点点伤害而来的,突然想到一句说烂的话,What dosent kill me , make me stronger.市场的活跃就是要一批批无法生存的企业倒闭、一批批新的企业不断冒出来。
很同意作者的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整体往往更希望局部受到伤害。
其实就与携程SBU的模式很类似,大携程按照不同的业务把自己拆分成若干个SBU,SBU拥有独立的财务、 人事等就类似于一个个小型的公司。并且,这些小型公司之间是存在竞争的,而大携程下定了极高的指标、自由度、资源等,接下来就是看哪个SBU能生存下去。
我们常说,各部门间总是争来扯去,但最终无论哪个SBU赢,大携程也是赢的。
其实整本书下来,对于个人的建议,我想是:永远为自己留有冗余,然后拥抱风险勇于试错。不要过于沮丧于无法控制的结果,好好体验一回这个世界就足够了。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