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定价: | ¥8.15 |
Kindle电子书价格: | ¥6.52 |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声音与现象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作者:[雅克·德里达, 杜小真]](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41dNfe9wUNL._SY346_.jpg)
声音与现象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Kindle电子书
广告
《声音与现象》共七章包括了第一章 符号和诸种符号、第二章 指号和还原、第三章 作为自白的“意谓”、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第五章 符号与瞬间、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第七章 根源的补充。
商品描述
媒体推荐
文摘
一方面,胡塞尔似乎武断而又急迫地压制了有关一般符号结构的问题。由于他主张一开始就彻底分离两种相异的符号,分离指号和表达,他并不问一般的符号是什么。他24在开始时就应该运用并承认:具有一种意义家园的一般符号的观念只能从一种本质那里获得到统一;它只能在自身中自我调节。而一般符号应该在经验的本质结构中,在对一种边缘域(horizon)的亲近中而被认识。为了在论争展开时理解“符号”这个词,我们应已经拥有先一领会与本质之间的一种关系,拥有一般符号的功能和基本结构。也仅仅是在这以后,我们将偶尔能够区分作为指号的符号和作为表达的符号,即使这两种符号并不是根据类和种的关系而被安排的。根据胡塞尔的区分本身(参见§13),人们能够说,一般符号范畴不是一种类,而是一种形式。
一般符号是什么呢?由于几种原因,我们并不企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要说明:胡塞尔在什么意义上可能阐明这个问题。“任何符号都是某物的符号……”,为了某物,这是胡塞尔直接引出分裂的最初讲话:“但是,并不是任何符号都有一种意义,一种与符号一起被‘表达’的意义(Sinn)。这就设定:我们领悟到‘为……的存在’在‘在……位置上存在’的意义上的含义”;我们应该习惯理解这种替换和回溯的结构,为的是在这种结构中记述的和表达的回溯之间的相异性能够变得可以理解。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一般符号是什么呢?由于几种原因,我们并不企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要说明:胡塞尔在什么意义上可能阐明这个问题。“任何符号都是某物的符号……”,为了某物,这是胡塞尔直接引出分裂的最初讲话:“但是,并不是任何符号都有一种意义,一种与符号一起被‘表达’的意义(Sinn)。这就设定:我们领悟到‘为……的存在’在‘在……位置上存在’的意义上的含义”;我们应该习惯理解这种替换和回溯的结构,为的是在这种结构中记述的和表达的回溯之间的相异性能够变得可以理解。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符号必诸种符号
第二章 指号和还原
第三章 作为自白的“意谓”
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
第五章 符号与瞬间
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第七章 根源的补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第一章 符号必诸种符号
第二章 指号和还原
第三章 作为自白的“意谓”
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
第五章 符号与瞬间
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第七章 根源的补充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作者简介
【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有限的内涵:ABC》、《署名活动的语境》、 类型的法则》等。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本文(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当代思想巨擘、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在法国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1930年,德里达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犹太血统。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后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等领域。其著作超过40本,目前不少已经译成中文。德里达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介绍到我国,从文学批评领域逐渐拓展开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2001年9月德里达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香港进行了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这无疑将其在中国的影响推至高潮。
德里达强调文字的作用,主张以“原文字”取代言语的本体性地位。在形而上学传统中,“言语”优先于“文字”,并被“文字”所依赖,这一观点,被德里达指责为“形而上学言语中心主义”。通过将本体性观念的“问题化”、“分裂化”、“反稳定化”,即将之“解构”,“在场”的言语被消散了,被包含着“在场”的”不在场”取而代之。“解构”揭示某一本文内在包含的相互对立的“双重立案”,实现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消解,他所提出的颠倒言语和文字的顺序的观点,暴露了语言永远运动的本质和语词的没有最终、超验中心的性质。德里达否定任何意义上的中心的存在,只有“活动”存在,存在不断被否定,中心不断转移,其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
德里达秉承解释学的观点,认为作品永远开放,读者的阅读也是创造过程,因此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总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分延”(la différance),指的就是这种差异的运动,“分延”不假设任何超本质的、圆满的存在;“分延”产生“自由游戏”,不依赖包括自身在内的任何原则;“分延”一词揭示了“能指”、“所指”的区分的任意性,动摇了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播撒”,是文字的固有能力,意味着潜在的不在场;“播撒”不断地、必然地瓦解本文,揭露本文的零乱、松散和重复,宣告本文的不完整。德里达还提出了本文与本文间的“互为本文性”,即构成本文的语言符号的意义,不仅在本文内通过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对比突现,而且与其他本文中的其他符号关联、突现。作品没有明确界限,本文间相互播撒、消解。在人的问题上,德里达提出“人的终结”的观点,提出拒斥主体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提出人的自律性、社会性、历史性;提出对假定的意识的批判;反对传统人本主义的自由史观,驳斥知识和历史的进步;揭露了将哲学建立为“真正科学”的幻想的破灭,哲学与人将一起走向终结。
德里达关于意义本质的观点是怀疑论的、主观论的;他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后出现的问题和内部矛盾的揭露又是大胆的、深刻的、辩证的。
2004年10月8日夜,雅克·德里达间因胰腺癌在巴黎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当代思想巨擘、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在法国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1930年,德里达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犹太血统。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后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等领域。其著作超过40本,目前不少已经译成中文。德里达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介绍到我国,从文学批评领域逐渐拓展开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2001年9月德里达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香港进行了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这无疑将其在中国的影响推至高潮。
德里达强调文字的作用,主张以“原文字”取代言语的本体性地位。在形而上学传统中,“言语”优先于“文字”,并被“文字”所依赖,这一观点,被德里达指责为“形而上学言语中心主义”。通过将本体性观念的“问题化”、“分裂化”、“反稳定化”,即将之“解构”,“在场”的言语被消散了,被包含着“在场”的”不在场”取而代之。“解构”揭示某一本文内在包含的相互对立的“双重立案”,实现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消解,他所提出的颠倒言语和文字的顺序的观点,暴露了语言永远运动的本质和语词的没有最终、超验中心的性质。德里达否定任何意义上的中心的存在,只有“活动”存在,存在不断被否定,中心不断转移,其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
德里达秉承解释学的观点,认为作品永远开放,读者的阅读也是创造过程,因此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总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分延”(la différance),指的就是这种差异的运动,“分延”不假设任何超本质的、圆满的存在;“分延”产生“自由游戏”,不依赖包括自身在内的任何原则;“分延”一词揭示了“能指”、“所指”的区分的任意性,动摇了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播撒”,是文字的固有能力,意味着潜在的不在场;“播撒”不断地、必然地瓦解本文,揭露本文的零乱、松散和重复,宣告本文的不完整。德里达还提出了本文与本文间的“互为本文性”,即构成本文的语言符号的意义,不仅在本文内通过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对比突现,而且与其他本文中的其他符号关联、突现。作品没有明确界限,本文间相互播撒、消解。在人的问题上,德里达提出“人的终结”的观点,提出拒斥主体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提出人的自律性、社会性、历史性;提出对假定的意识的批判;反对传统人本主义的自由史观,驳斥知识和历史的进步;揭露了将哲学建立为“真正科学”的幻想的破灭,哲学与人将一起走向终结。
德里达关于意义本质的观点是怀疑论的、主观论的;他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后出现的问题和内部矛盾的揭露又是大胆的、深刻的、辩证的。
2004年10月8日夜,雅克·德里达间因胰腺癌在巴黎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基本信息
- ASIN : B009TQASGC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3年4月15日)
- 出版日期 : 2010年10月1日
- 品牌 :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240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未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152页
- > ISBN : B00116JR2O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66,550名Kindle商店 (查看Kindle商店商品销售排行榜)
- 商品里排第545名欧美哲学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3.5 颗星,最多 5 颗星
3.5星,共 5 星
12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11 个买家评论
-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9年4月21日
报告滥用情况
已确认购买
翻译的太差了。语句标点符号都是乱的。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后来发现书架里有几本商务印书馆的书,都是比较难读。以后卖书之前看前言太有必要了。
有帮助
2015年9月3日
最初读中文版时,感到很吃力,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随后找来了英文版《voice and phenomenology》translated form french by leonard lowlar对着读,发现该英文版容易读,容易理解。而中文版翻译的佶屈聱牙,不易理解。估计译者对原文可能没有理解透彻。另外,英文、法文同属拉丁语系,故之间翻译相对容易。但余以为,理解原文为第一要义,然后再正确表达。
举一个对照例子,第二章第一句。
中文版:
形而上学的依附无疑是在我们现在又重提的术语中被揭示的:指号的内在性对于表达的依附。
英文版:
That phenomenology belongs to metaphysics is revealed doubtlessly
in the theme to which we are now returning: the exteriority of indication
in relation to expression.
英文版容易理解多了,同时中文版的“内在性”,在英文版中为“exteriority”。总有一个是错的。
举一个对照例子,第二章第一句。
中文版:
形而上学的依附无疑是在我们现在又重提的术语中被揭示的:指号的内在性对于表达的依附。
英文版:
That phenomenology belongs to metaphysics is revealed doubtlessly
in the theme to which we are now returning: the exteriority of indication
in relation to expression.
英文版容易理解多了,同时中文版的“内在性”,在英文版中为“exteriority”。总有一个是错的。
2011年11月30日
已确认购买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的每本书都是有定评的学术经典著作,每本书都值得一看,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深度与广度!希望出版社和经销商本着为文化做贡献的宗旨,给读者让利。这可真是大家的一大幸事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