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电子书价格: | ¥9.41 |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实践理性批判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作者:[康德, 韩水法]](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41jksyhJEpL._SY346_.jpg)
实践理性批判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Kindle电子书
广告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基本信息
- ASIN : B009TQAS44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3年4月16日)
- 出版日期 : 1999年5月1日
- 品牌 :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355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未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200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50,970名Kindle商店 (查看Kindle商店商品销售排行榜)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4.2 颗星,最多 5 颗星
4.2星,共 5 星
21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20 个买家评论
-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2年10月21日
已确认购买
经典书,只是我修养不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哲学认知,但兴趣还有,慢慢来吧。
2010年12月12日
已确认购买
虽然交通状况不是很好,昨天amazon也已经来信说可能会延期3-4天。但事实上仍然准时到货,从下单到送货上门用了3天多一点。书也非常新,质量很好。多谢。
补一段自己写的书评:
如果是一位休谟的拥趸,读三大批判时难免会产生极大的困惑。反之如果是康德的私淑,读《人性论》时也多半会有一种奇妙的违和感产生。而我正是休谟和康德两人的共同拥戴者,因此这种违和感似乎从一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
就我粗浅的理解,这部第二批判的阐述要点是道德先验,而整部书也都围绕着道德伦理是否是天然的先验的而展开批判。这无疑在第一感觉上令人感到这部书是反休谟的,因为休谟无疑认为人的判断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而一旦人的某种思考脱离经验主义,休谟就要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思考是否符合实际。而第二批判也恰恰大量引述并驳斥休谟的经验主义论调,认为人大多数的道德情感是天生而先验的。
不过,事实上这部书(或者可以扩展到整个三大批判),在本质上和休谟的经验论并不矛盾。这也是很多哲学者既可以师法休谟也同时从康德处汲养的本质原因。即:休谟从没有说过人的善恶观是先验的,休谟只是想要指出人的因果认知不能脱离经验而被认作是天然理性,人的大多数言行活动是要从经验而非其它途径获取支持并令之趋向正确选择的。而道德(或者可以狭义地定义为善恶论)很显然并不属于日常言行认知这一范畴,天生道德并不与休谟的因果认知本源经验的立足点相悖。因为这个原因,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用休谟的言行经验论与康德的道德先验论相补足,不必执着于表象上的矛盾,以此完善而不是混淆我们的哲学体系基础。
补一段自己写的书评:
如果是一位休谟的拥趸,读三大批判时难免会产生极大的困惑。反之如果是康德的私淑,读《人性论》时也多半会有一种奇妙的违和感产生。而我正是休谟和康德两人的共同拥戴者,因此这种违和感似乎从一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
就我粗浅的理解,这部第二批判的阐述要点是道德先验,而整部书也都围绕着道德伦理是否是天然的先验的而展开批判。这无疑在第一感觉上令人感到这部书是反休谟的,因为休谟无疑认为人的判断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而一旦人的某种思考脱离经验主义,休谟就要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思考是否符合实际。而第二批判也恰恰大量引述并驳斥休谟的经验主义论调,认为人大多数的道德情感是天生而先验的。
不过,事实上这部书(或者可以扩展到整个三大批判),在本质上和休谟的经验论并不矛盾。这也是很多哲学者既可以师法休谟也同时从康德处汲养的本质原因。即:休谟从没有说过人的善恶观是先验的,休谟只是想要指出人的因果认知不能脱离经验而被认作是天然理性,人的大多数言行活动是要从经验而非其它途径获取支持并令之趋向正确选择的。而道德(或者可以狭义地定义为善恶论)很显然并不属于日常言行认知这一范畴,天生道德并不与休谟的因果认知本源经验的立足点相悖。因为这个原因,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用休谟的言行经验论与康德的道德先验论相补足,不必执着于表象上的矛盾,以此完善而不是混淆我们的哲学体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