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定价: ¥36.65
Kindle电子书价格: ¥29.32

这些促销将适用于该商品:

部分促销可以同时享受;部分促销不可与其他促销同时享受。更多详情请查看促销条款。

Kindle 阅读软件徽标图片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的二维码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 (数字媒介变革书系)”,作者:[何威]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 (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Kindle电子书

无评论

|
分享
分享
广告
显示所有 格式和版本 隐藏其他格式和版本
亚马逊价格
全新品最低价 非全新品最低价
Kindle电子书
¥29.32
由于文件较大,下载时间可能较长。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网众传播的崛起
第一节 为什么研究网众传播
一、传播与媒介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跨越“起飞点”
三、大众传播网络化
四、媒体系统大变局
五、“网络传播”概念的不足
六、研究问题
第二节 关键概念
一、关于人群的种种想象
二、网络化用户:人群的“主体性”与“网络化”
三、网众
四、网众传播
第三节 理论取向与方法
一、结构中的主体
二、“社会史”范式与“媒介去中心化”
三、实证与阐释
四、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研究简述
一、网络社会与社会网络
二、互联网与web2.0
三、受众研究
第五节 本书基本框架

第二章 网众传播的语境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媒介图景
一、大众社会
二、网络社会
三、媒介图景
第二节 21世纪中国的ict
一、何谓ict
二、中国ict发展与现状
三、中国与全球ict发展之比较
四、中国政府发展ict的原因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网众与非网众
一、网众的构成情况
二、网众传播对非网众的意义

第三章 网众:网众传播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网络化: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融合
第二节 信息过滤机制:搜索引擎与协作过滤
一、过滤机制之一:搜索引擎
二、过滤机制之二:协作过滤
第三节 赋权:网众的生产能力与行为
一、受众与生产
二、生产“内容”
三、生产“渠道”
四、生产“社群”
第四节 约束:趋于真实的身份和越来越少的隐私
一、“超级全视监狱”
二、趋于真实和固定的身份
三、隐私新观念
第五节 走向群体智慧还是群体极化?
一、群体智慧
二、群体极化
三、更好还是更糟.
四、反对决定论:网众的选择

第四章 社会性媒体:网众传播的工具和空间
第一节 社会性媒体的特征
一、所有者隐身幕后
二、人人均可参与
三、形成社会网络
四、用户创造内容
五、化内容为源流
六、不同社会性媒体之间网络化
第二节 社会性媒体的种类
一、个人出版与个人广播
二、公共讨论与在线论坛
三、推特:微内容广播流
四、对等通信和群体沟通
五、内容共享和大众分类
六、社交网站
七、协作编撰和你问我答
八、虚拟世界
第三节 大众媒体与社会性媒体的实力对比及变化趋势
一、社会性媒体兴旺与大众媒体改造
二、以美国报业衰退为个案的探讨
三、中国的大众媒体与社会性媒体
四、未来将会怎样

第五章 信息流动:网众传播的特征与模式
第一节 被规制的网众传播
一、四种规制力量
二、中国网众受到的规制
第二节 《系统》在博客圈中的传播
一、关于《系统》
二、《系统》一文的“消失”
三、《系统》全文在博客圈中的扩散
四、关于《系统》的信息流动的分析
第三节 五个网众传播案例中的信息流动情况分析
一、《wip报告2009》
二、“最牛钉子户”
三、“华南虎照事件”
四、“艳照门”
五、“广元柑蛆事件”
第四节 网众传播中信息流动的特征
第五节 网众传播的模式

第六章 抵抗规制:网众传播的群体行为和文化
第一节 作为社会性媒体的smthbbs
第二节 2005年“高校bbs实名制事件”
第三节 smth被整治的过程
第四节 smth用户对规制的反应
一、smth站内的在线反应
二、smth站外的在线反应
三、离线反应
第五节 用户行为分析
一、人际互动和信息流动
二、用户的角色与权力
三、抵抗性认同
四、引用权威文本
第六节 “实名制事件”结果
一、规制未达目的
二、抵抗难说胜利
第七节 “实名制事件”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第八节 网众的“文化抵抗”
一、“很黄很暴力”:“对不起,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
二、“网络神兽”:“它们活泼又聪明,它们调皮又灵敏”
三、“给名画穿衣服”:“将反低俗进行到底”
四、“网瘾战争”:“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
第九节 从“文化的抵抗”到“抵抗的文化”

第七章 权力博弈:网众传播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对网众传播的再思考
一、工具与场域
二、权力的博弈
三、权力博弈分析
第二节 网众与大众媒体的权力博弈
第三节 网众与政治力量的权力博弈
第四节 网众与市场力量的权力博弈
第五节 网众传播中的信息操纵
第六节 网众传播与公民社会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此文字指 paperback 版本。

文摘

版权页:



所谓的“五毛党”、“五美分党”或“网特”成为频频见诸媒体报道、偶有相关文件流出的“隐形组织”受雇于人,以匿名身份发表某种特定立场的观点,影响和控制舆论,为政治目的服务。显然,指望这些冒充者实名出现、广交朋友、成为网众也是不大可能的。
在最近五六年间,中国才开始出现“网络评论员”这一引发争议的新名词。
在“网络评论员”中间,有一部分是以实名或较为固定的身份发表文章,例如在一些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开设时评专栏;但更多的则是以身份模糊且经常更换的ID来发表观点。这两种方式的差别,有些类似于网络营销中光明正大地亮出企业身份的营销,和雇佣“网络推手”冒充网民炒作的营销的差别。
“网评员”作为一种互联网规制和舆论管理的方式,政府期望它能在消除网络谣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府与民众彼此了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冒充普通群众的“网评员”行为,却可能带来不少弊端。
首先,“网络评论员”作为一种以国家长治久安为目的的大规模政府行为,应该是光明磊落的,要符合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网评员”个人既是代表政府说话,宣传执政党的方针政策,就应该亮出身份,实名发言。隐匿身份的发帖,在网众传播的场域中,明显无益于增加发言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损害了传播效果;同时也不方便社会公众监督其工作绩效与报酬薪资是否相称,可能滋生腐败。《中国青年报》就曾发表评论文章,呼吁“网络实名制就请政府带头并从政府网评员做起吧”。
--此文字指 paperback 版本。

基本信息

  • ASIN ‏ : ‎ B009P4OPF8
  • 出版社 ‏ : ‎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5月27日)
  • 出版日期 ‏ : ‎ 2011年6月1日
  • 品牌 ‏ :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语言 ‏ :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 ‎ 30124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 ‎ 未启用
  • X-Ray ‏ : ‎ 未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 ‎ 299页

买家评论

5 星 (0%) 0%
4 星 (0%) 0%
3 星 (0%) 0%
2 星 (0%) 0%
1 星 (0%) 0%

评论该商品

与其他买家分享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