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货?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买家评论
4.1 颗星,最多 5 颗星
4.1星,共 5 星
168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166 个顾客评论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3年1月14日
报告滥用情况
已确认购买
与思维的误区、突破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一类的书大同小异。总结的十大思维谬误值得一读。但“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纯粹是噱头,没有关系的,对此鄙视一下。
40 个人发现此评论有用
有帮助
2012年8月1日
已确认购买
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这本书里涵盖了许多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基础知识、包括告诉你如何培养思维逻辑和怀疑精神,从这点上来讲确实是很不错了。
但是,书中的很多翻译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可能是因为翻译者的翻译水平太烂,建议文字修养能力不高的人不要看。
最后,就是你如果决定要买这本书的话,请坚持把它看完。虽然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解释略显枯燥,但你坚持看完之后,我相信你能受益良多。
但是,书中的很多翻译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可能是因为翻译者的翻译水平太烂,建议文字修养能力不高的人不要看。
最后,就是你如果决定要买这本书的话,请坚持把它看完。虽然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解释略显枯燥,但你坚持看完之后,我相信你能受益良多。
2016年3月7日
已确认购买
本书由浅入深的讲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中间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让人不觉的困乏。 就如作者所说,逻辑性强不一定文笔就要差。
前面讲了一些简单的定义,吸引读者一直看下去。对各种心理谬论讲的很清晰,让读者自己明了,对号入座,可以知道自己怎么被别人忽悠,当然也可以用这些“技巧”去忽悠别人。
中间一部分则从论证本身,教会读者怎样直接的判断一件事情是真是假,可不可信。看上去有点枯燥无味,而且需要动用到自己的抽象思维,毕竟符号很多。但是相信熟悉之后,运用起来会很开心。
最后,则举例说明,生活中怎么来运用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是一本实用的书,可以作为教科书。自己才看了一遍,准备多看几遍
前面讲了一些简单的定义,吸引读者一直看下去。对各种心理谬论讲的很清晰,让读者自己明了,对号入座,可以知道自己怎么被别人忽悠,当然也可以用这些“技巧”去忽悠别人。
中间一部分则从论证本身,教会读者怎样直接的判断一件事情是真是假,可不可信。看上去有点枯燥无味,而且需要动用到自己的抽象思维,毕竟符号很多。但是相信熟悉之后,运用起来会很开心。
最后,则举例说明,生活中怎么来运用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是一本实用的书,可以作为教科书。自己才看了一遍,准备多看几遍
2014年1月14日
已确认购买
本来我们应该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能让我们形成理性的认识。看看这个世界,多少不理性充斥着人们的心,不理性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带来战争吞噬人的生命。基督教在中世纪就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讨论,内容就是理性与宗教的关系,而如今呢,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一打开网络,扑进眼球的就是各种不理性的新闻、评论。我们的世界太需要理性,不是因为理性万能,而是人们太缺少理性。宗教与理性都没能在中国找到它们应有的地位,反而让迷信、偏执、非理性占据了。呼吁理性的回归吧。
2012年7月28日
已确认购买
看了任志强的推荐才买的,书的逻辑性很强,估计一般人看一次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需要看多次才能完全吸收
我属于没有很好吸收的那种,不知道任总推荐的原因,书里后面还带了公式出现,当时阅读此书之前正好考公务员考试有训练做逻辑题目,所以可能要考公务员的看了这个会有点帮助(别以为帮助很大哦,哈哈)
反正国内是写不出这样的书,多看点外国人的书,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不会错的
我属于没有很好吸收的那种,不知道任总推荐的原因,书里后面还带了公式出现,当时阅读此书之前正好考公务员考试有训练做逻辑题目,所以可能要考公务员的看了这个会有点帮助(别以为帮助很大哦,哈哈)
反正国内是写不出这样的书,多看点外国人的书,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不会错的
2014年3月11日
已确认购买
每个人都必须看的批判性思维,它能让你的思路更加清晰,让你在混乱的环境中保持理性,中国永远出不了这种书,在这个快餐文化过剩的社会里,一本好书显得这么重要,中国书籍告诉你的是怎么做而原理跟思路永远都是抛之脑后,随便写一本书就能出版,更多的还是左抄右抄拼凑成一本所谓的心理书,社交书……真是太肤浅了,只有你读了一本好书,你才会明白这个对比实在是太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