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科技想要什么(《失控》作者最新力作,《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鼎力推荐) 平装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买家评论
4.2 颗星,最多 5 颗星
4.2星,共 5 星
79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76 个买家评论
-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7年8月3日
报告滥用情况
已确认购买
每一章的專家導讀簡直太惡心人了,切勿購買Kindle版,看書的過程中每一章都會惡心你一次。
1 个人发现此评论有用
有帮助
2012年5月24日
已确认购买
通读了两遍《科技想要什么》后,我将总结下K.K在本书的论述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思路:
1. 间断的思考和无条理地组织思路
首先,本书大量地出现破折号和括号,用以作补充阐述。这并非只有偶然几处,而是随处可见;数量如此之大,我们不得不怀疑K.K的思路并不是顺畅的、有条理的:他期望一次性地说出所有想说的内容,但没有组织好次序,于是不得不用破折号和括号。而另外的情况是,他在破折号和括号所述内容其实在上文已然论述过,再用破折号和括号作复述虽显示了他想着重提示,但这情况多次出现的背景下,这个情况也反映出他战战兢兢、以为读者不理解他意思、害怕读者不知其要领的忧虑,不得不再次复述的妇人心态。
举个例子,在P237,原文:“我相信这两条科技价值观迥异的路线——使满足感最优化和使选择最优化——可归结为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完全不同的理念。”。我先用中国中学语文课上常用的改写训练帮他说得自然点:“使满足感最优化和使选择最优化是科技价值观迥异的两条路,我相信这两条路线可归结为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完全不同的理念。”但其实,由于这文字的上文已然清晰阐述了那两条路线是什么,于是我认为可更简单地阐述为“我相信科技价值观的两条路线可归结为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完全不同的理念。”
我想再提一次,破折号和括号真的出现太多了。
其次,在思路不顺这点进一步的不当是,他在已经进入推理论证的过程中不时突抛新概念或新定义,而这些概念或定义是应该在进入推理论证之前提出的。最明显的例子是最后一章《无限博弈》。无限博弈这个对整体世界运行规律的解释观点应该早就提出,因为它是K.K提出科技会怎样怎样观点的前提条件:正因为世界是无限博弈的,所以科技才怎样怎样。
而这种关于概念或定义使用逻辑不当的另一方面是,他在提前阐述的某些重要概念或定义,到了后面的阐述又不使用了。比如在第一章他很隆重其事地提出的“技术元素”——在那里的言语间甚至带点开创了新理论的自豪感——居然在后面对科技的阐述时只使用了寥寥两三回。这不得不令人怀疑他在前面提出这些重要概念或定义是否真的那么重要;以及怀疑其思路的顺延性。
最后,作者在某些地方逻辑推理不当,比如混淆充要条件、能得出荒谬结论等。这些方面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举过例子了。
2. 片面的解读是否其实是在狡辩?
K.K经常在提出一些事实论据后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但对那些事实论据很明显可作另外的解读,从而得不到K.K想得到的结论。在阅读到这些解读时,常令读者不得不质疑K.K的观点是否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根基,且时刻给予读者这样的感觉:作者是为了解释而解释,而非进行真知灼见的解读;是在狡辩而非系统性分析。这点我也已经在上一篇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举过例子了。
我想强调的是,对K.K的这个质疑并不能用“公所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见仁见智等等去稀释,因为既然观点是K.K提出的,他就有义务在论述能如此这般解释的同时去证伪。
对事实的片面解读导致了另一个不该出现的情况:双重标准,即对科技的某些属性解析之标准想到宽松,从而让推理能得到作者期望得到的结果,但对其他事物的某些属性解析(比如认为其他事物不具有某些属性)之标准就极其严格,即要求其他事物必须达到怎样怎样的苛刻条件才愿意承认其怎样怎样。这更加重了作者其实是在狡辩的印象。这点我同样也已经在上一篇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举过例子了。
3. 重复阐述导致全书内容干瘪
这情况不单出现在刚才所述破折号括号的其中一个情况,也出现其他摆事实论据的地方。同一内容被K.K多次摆出来,几乎每个观点的事实论据都是这些:宇宙是怎样从能量爆发发展到形成细胞的,或生物是怎样从细胞发展到现代智人的,或人类社会是怎样从使用简单木器石器工具发展到使用虚拟技术的。在广东话中,这情况叫“炒冷饭”。在逻辑思路中,这情况反映的是作者触及的视野太窄,打不开思路,扩展不了思路。尽管K.K在书中列举了庞大的其他科学家、科技史家、生物学家、生物史家、历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等诸子百家的话语作为佐证,但K.K没有意识到,这些千奇百怪的话语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样,无法帮助他扩展内容的宽度。
我再一次想强调的是,重复的列举不能用“作者想着重强调这些内容”的意图来稀释其不妥,因为同样的内容真的出现太多了。就连K.K自己,到了书的末节、在第N次说上述那些事实之时,也不好意思了——在P356,他不得不明说了、承认了、类似干脆就这样破罐破摔了:“…我要再一次讲述这条轨迹的伟大故事…”。
读完全书就不得不抱怨:尽管洋洋30万字,但内容太干瘪了,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些宇宙、生物、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内容。这是我对这书最大的愤怒和遗憾!而K.K关于科技的观点,令人惊讶地是我们中国学生在高二政治课讲述哲学基础时就知道或获得了:辩证统一性。我们可借用之去理解科技,且较之K.K的30万字论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K.K的支持者挣扎地说:即使其观点不新颖、但毕竟也开展了详尽的论述啊!对此,我请他们回看上文和上一篇文章中我对其论述的质疑:他也没有开展怎样的、没有开展多少的“详尽论述”啊:)
最终,我认为《科技想要什么》的唯一适合读者群是:中学生,课本之外的课外阅读物。
——————————————
区式淳读完《科技想要什么》的终极原创
上文提到的我早前的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及本文原文:oushichun.net
1. 间断的思考和无条理地组织思路
首先,本书大量地出现破折号和括号,用以作补充阐述。这并非只有偶然几处,而是随处可见;数量如此之大,我们不得不怀疑K.K的思路并不是顺畅的、有条理的:他期望一次性地说出所有想说的内容,但没有组织好次序,于是不得不用破折号和括号。而另外的情况是,他在破折号和括号所述内容其实在上文已然论述过,再用破折号和括号作复述虽显示了他想着重提示,但这情况多次出现的背景下,这个情况也反映出他战战兢兢、以为读者不理解他意思、害怕读者不知其要领的忧虑,不得不再次复述的妇人心态。
举个例子,在P237,原文:“我相信这两条科技价值观迥异的路线——使满足感最优化和使选择最优化——可归结为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完全不同的理念。”。我先用中国中学语文课上常用的改写训练帮他说得自然点:“使满足感最优化和使选择最优化是科技价值观迥异的两条路,我相信这两条路线可归结为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完全不同的理念。”但其实,由于这文字的上文已然清晰阐述了那两条路线是什么,于是我认为可更简单地阐述为“我相信科技价值观的两条路线可归结为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完全不同的理念。”
我想再提一次,破折号和括号真的出现太多了。
其次,在思路不顺这点进一步的不当是,他在已经进入推理论证的过程中不时突抛新概念或新定义,而这些概念或定义是应该在进入推理论证之前提出的。最明显的例子是最后一章《无限博弈》。无限博弈这个对整体世界运行规律的解释观点应该早就提出,因为它是K.K提出科技会怎样怎样观点的前提条件:正因为世界是无限博弈的,所以科技才怎样怎样。
而这种关于概念或定义使用逻辑不当的另一方面是,他在提前阐述的某些重要概念或定义,到了后面的阐述又不使用了。比如在第一章他很隆重其事地提出的“技术元素”——在那里的言语间甚至带点开创了新理论的自豪感——居然在后面对科技的阐述时只使用了寥寥两三回。这不得不令人怀疑他在前面提出这些重要概念或定义是否真的那么重要;以及怀疑其思路的顺延性。
最后,作者在某些地方逻辑推理不当,比如混淆充要条件、能得出荒谬结论等。这些方面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举过例子了。
2. 片面的解读是否其实是在狡辩?
K.K经常在提出一些事实论据后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但对那些事实论据很明显可作另外的解读,从而得不到K.K想得到的结论。在阅读到这些解读时,常令读者不得不质疑K.K的观点是否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根基,且时刻给予读者这样的感觉:作者是为了解释而解释,而非进行真知灼见的解读;是在狡辩而非系统性分析。这点我也已经在上一篇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举过例子了。
我想强调的是,对K.K的这个质疑并不能用“公所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见仁见智等等去稀释,因为既然观点是K.K提出的,他就有义务在论述能如此这般解释的同时去证伪。
对事实的片面解读导致了另一个不该出现的情况:双重标准,即对科技的某些属性解析之标准想到宽松,从而让推理能得到作者期望得到的结果,但对其他事物的某些属性解析(比如认为其他事物不具有某些属性)之标准就极其严格,即要求其他事物必须达到怎样怎样的苛刻条件才愿意承认其怎样怎样。这更加重了作者其实是在狡辩的印象。这点我同样也已经在上一篇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举过例子了。
3. 重复阐述导致全书内容干瘪
这情况不单出现在刚才所述破折号括号的其中一个情况,也出现其他摆事实论据的地方。同一内容被K.K多次摆出来,几乎每个观点的事实论据都是这些:宇宙是怎样从能量爆发发展到形成细胞的,或生物是怎样从细胞发展到现代智人的,或人类社会是怎样从使用简单木器石器工具发展到使用虚拟技术的。在广东话中,这情况叫“炒冷饭”。在逻辑思路中,这情况反映的是作者触及的视野太窄,打不开思路,扩展不了思路。尽管K.K在书中列举了庞大的其他科学家、科技史家、生物学家、生物史家、历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等诸子百家的话语作为佐证,但K.K没有意识到,这些千奇百怪的话语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样,无法帮助他扩展内容的宽度。
我再一次想强调的是,重复的列举不能用“作者想着重强调这些内容”的意图来稀释其不妥,因为同样的内容真的出现太多了。就连K.K自己,到了书的末节、在第N次说上述那些事实之时,也不好意思了——在P356,他不得不明说了、承认了、类似干脆就这样破罐破摔了:“…我要再一次讲述这条轨迹的伟大故事…”。
读完全书就不得不抱怨:尽管洋洋30万字,但内容太干瘪了,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些宇宙、生物、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内容。这是我对这书最大的愤怒和遗憾!而K.K关于科技的观点,令人惊讶地是我们中国学生在高二政治课讲述哲学基础时就知道或获得了:辩证统一性。我们可借用之去理解科技,且较之K.K的30万字论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K.K的支持者挣扎地说:即使其观点不新颖、但毕竟也开展了详尽的论述啊!对此,我请他们回看上文和上一篇文章中我对其论述的质疑:他也没有开展怎样的、没有开展多少的“详尽论述”啊:)
最终,我认为《科技想要什么》的唯一适合读者群是:中学生,课本之外的课外阅读物。
——————————————
区式淳读完《科技想要什么》的终极原创
上文提到的我早前的文章(初步质疑《科技想要什么》)及本文原文:oushichun.net
2017年8月18日
已确认购买
作者有一些直觉,产生了一些观点,但他自己都还停留在模糊的直觉阶段,无法把观点说清楚,读者最后只会获得一些模糊的玩意。
最大的原因,是作者没有深入实践,没有做dirty work,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最大的原因,是作者没有深入实践,没有做dirty work,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2013年11月7日
已确认购买
"Technelogos" 这种错误出现在这本书中简直是一个笑话。校对者非常不负责任。
2013年8月20日
已确认购买
kindle 书籍制作上也是,根本没有把所谓的”导读“区分开。
另外:K.K 感觉就是一个大忽悠,呵呵,听听他侃大山还是不错的,不过不能全信。
另外:K.K 感觉就是一个大忽悠,呵呵,听听他侃大山还是不错的,不过不能全信。
2015年4月9日
已确认购买
这本书让我很纠结,不知道应该归于好书还是烂书。
想了半天,我只能用这六个字来描述我的感受:好观点,烂文章。
从观点上看,作者的观点很新颖,也显得很有道理。
科学和技术本身有着这样一种“本能”:借用高度发达的大脑来复制和传承其自身,并且不易灭绝。
把它看作是一种超越实体存在的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和进化方向,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结论。
但很可惜的是,往后面读才发现,书的内容实在太烂,主要烂在两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情,作者经常自顾自地发明一些概念模糊不清的新名词(什么“外熵(exotropy)”之类的)、或者拿着一些自己似懂非懂的物理学现象来解释自己的观点(比如热寂在他的概念里居然是“绝对安静没有运动的状态”,真能扯……)。结果这些名词和现象对说明自己的观点毫无作用,却反而暴露出自己科学素养的不足,最后把自己弄得跟一个民科一样(其实我忍不住想说,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一个民科……)。
第二件事情,整个文章主线太过混乱,铺开了很多线索,但最后发现这些线索并没有用一个主线串起来,而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作者在罗列自己对技术和工具发展史的调查成果而已……
不过,还是得承认,这个观点本身很不错,值得锤炼一下。期待有人把它发挥发挥,写出一些更具思想深度的东西来。
以上。
想了半天,我只能用这六个字来描述我的感受:好观点,烂文章。
从观点上看,作者的观点很新颖,也显得很有道理。
科学和技术本身有着这样一种“本能”:借用高度发达的大脑来复制和传承其自身,并且不易灭绝。
把它看作是一种超越实体存在的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和进化方向,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结论。
但很可惜的是,往后面读才发现,书的内容实在太烂,主要烂在两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情,作者经常自顾自地发明一些概念模糊不清的新名词(什么“外熵(exotropy)”之类的)、或者拿着一些自己似懂非懂的物理学现象来解释自己的观点(比如热寂在他的概念里居然是“绝对安静没有运动的状态”,真能扯……)。结果这些名词和现象对说明自己的观点毫无作用,却反而暴露出自己科学素养的不足,最后把自己弄得跟一个民科一样(其实我忍不住想说,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一个民科……)。
第二件事情,整个文章主线太过混乱,铺开了很多线索,但最后发现这些线索并没有用一个主线串起来,而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作者在罗列自己对技术和工具发展史的调查成果而已……
不过,还是得承认,这个观点本身很不错,值得锤炼一下。期待有人把它发挥发挥,写出一些更具思想深度的东西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