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是个草民,但读完这本书我特别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公民。
摘抄点戳心的句子。
“如果把合法的政治言论当成挑唆煽动,就是驱逐了民主政治的守护神,是最大的不宽容。”
“我们应当对某种做法时刻保持警惕,即对那些我们深恶痛绝,甚至认为罪该万死的言论的不当剔除。”
“借助武力的讨论无疑是最坏的讨论形式。……对社会危害的恐惧,不能成为打压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正当借口。当年,人们还因为害怕女巫,而烧死女人……”
“仅仅为了维持法院尊严,就用法律迫使他人沉默,其可能引发的仇恨,猜忌和轻蔑,将远远超过它所能带来的尊重。”
“这项自由(言论自由),不仅属于那些我们所赞同的思想,也包括我们深恶痛绝的思想的自由。”
是否有货?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平装 – 2011年7月1日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基本信息
- ASIN : B005C2YO8U
- 语言 : 简体中文
- ISBN : 7301188730
- 品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4.6 颗星,最多 5 颗星
4.6星,共 5 星
247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247 个顾客评论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15年8月27日
已确认购买
这是一本让我误打误撞上的好书。
大法官何帆担当首席翻译,遣词造句专业又不失趣味,可读性很强。
本书通篇看似借纽约时报的案例来追溯言论自由在美国的诞生与发展,其实它含沙射影地把上个世纪美国人的精神面貌与道德追求予以着墨。本书作者经验丰富,客观冷静地把这段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美国人民是如何逐渐挣脱历史的局限与愚昧,在挣扎与摸索、失望与痛苦中看见自由的曙光,重获民主新生。
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部人类与自身的斗争史,看啊,从前男人们说女性不能接受教育,结果他们错了;从前白人们说黑人不能拥有人权,结果他们错了;从前的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教会与准则,我们说的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也并不见得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当这个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大于一半的时候,人们都是盲目跟从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永恒的人性——利益至上。
全书的圣经级名言就是:“若是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谢谢这句话,让我在经历柴静纪录片事件期间能擦亮双眼,而不是在舆论的海洋里浮沉无主。真相总会愈辩愈明。
大法官何帆担当首席翻译,遣词造句专业又不失趣味,可读性很强。
本书通篇看似借纽约时报的案例来追溯言论自由在美国的诞生与发展,其实它含沙射影地把上个世纪美国人的精神面貌与道德追求予以着墨。本书作者经验丰富,客观冷静地把这段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美国人民是如何逐渐挣脱历史的局限与愚昧,在挣扎与摸索、失望与痛苦中看见自由的曙光,重获民主新生。
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部人类与自身的斗争史,看啊,从前男人们说女性不能接受教育,结果他们错了;从前白人们说黑人不能拥有人权,结果他们错了;从前的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教会与准则,我们说的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也并不见得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当这个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大于一半的时候,人们都是盲目跟从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永恒的人性——利益至上。
全书的圣经级名言就是:“若是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谢谢这句话,让我在经历柴静纪录片事件期间能擦亮双眼,而不是在舆论的海洋里浮沉无主。真相总会愈辩愈明。
2014年3月24日
已确认购买
作者的立场不偏不倚,先是从言论自由的角度看待《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这件事的影响,肯定了几位大法官对于维护第一修正案所做的努力以及运用沙利文规则保护新闻媒体与公众讨论社会公共事件的权利,又从个人名誉与诽谤案件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这起案件对个人声誉应该如何看待,既没有一味认为言论自由可以不顾个人名誉随意发表不适当的言论,又认为政府官方不应该过于苛刻的要求新闻媒体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并禁止以此为标准打压新闻媒体与公众参与议事的权利,书里面所牵涉引用的例证都是强而有力,诸如南北战争,越南战争,五角大楼文件案等等,每个阅读过这本著作的人相信都能在这本书里面获益良多
2013年7月22日
已确认购买
国图推荐的年度十佳书,因此而入手,读后果然名不虚传
从一个案例引申到辩论言论自由的历程,再由此引申到美国最根本的一些精神
缓缓读来,备受启发
被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的睿智和品格所折服,也因作者对法的赤诚追求而感动
虽然感觉中国在这方面还是要落后近百年
但看到国内尚有这样一些致力于推动国家各方民权的人士,倍受鼓舞
装帧纸张近乎完美
推荐给愿独立思考、尚存民主热情的人
也推荐给对此怀有疑虑或成见的人
即便法系不同,也绝对值得作为法学专业的必读经典
从一个案例引申到辩论言论自由的历程,再由此引申到美国最根本的一些精神
缓缓读来,备受启发
被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的睿智和品格所折服,也因作者对法的赤诚追求而感动
虽然感觉中国在这方面还是要落后近百年
但看到国内尚有这样一些致力于推动国家各方民权的人士,倍受鼓舞
装帧纸张近乎完美
推荐给愿独立思考、尚存民主热情的人
也推荐给对此怀有疑虑或成见的人
即便法系不同,也绝对值得作为法学专业的必读经典
2012年3月19日
已确认购买
最初是在卓越5折以下好书的单子看到这本书的,看到《批评官员的尺度》,又看了下简介,以为是讲的评议政府官员的书。
待到入手后,发现讲的其实和“批评官员”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真正的核心是言论自由,何法官这个书名取的未免涵盖面不够。
刨去题目这个不算是什么问题的问题,该书还是挺值得一读的。作者笔下沙利文案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提出影响深远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如何在言论自由领域发挥作用的。什么样的言论能得到保护、如何保护以及由此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是书中从始至终讨论的问题。
米国的言论自由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曾有过压抑的时刻;现在的宽松氛围也并非毫无问题。言论的自由需要自身的争取,自由的保持也需要自律来维系。无代价的自由并不存在于世间。
最后想说的是,何法官的翻译相当到位,阅读起来十分顺畅,都有些忘记是译作了。
待到入手后,发现讲的其实和“批评官员”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真正的核心是言论自由,何法官这个书名取的未免涵盖面不够。
刨去题目这个不算是什么问题的问题,该书还是挺值得一读的。作者笔下沙利文案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提出影响深远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如何在言论自由领域发挥作用的。什么样的言论能得到保护、如何保护以及由此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是书中从始至终讨论的问题。
米国的言论自由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曾有过压抑的时刻;现在的宽松氛围也并非毫无问题。言论的自由需要自身的争取,自由的保持也需要自律来维系。无代价的自由并不存在于世间。
最后想说的是,何法官的翻译相当到位,阅读起来十分顺畅,都有些忘记是译作了。
2013年9月25日
已确认购买
初看此书名还以为作者著书仅仅是想讨论“《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本身,直到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作者是想通过这件案子去讲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发展历程。“沙利文案”是一个美国宪法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一案子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即“不得立法......限制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适用于政府官员对媒体的诽谤诉讼中,并订立了对于之后任何公众人物与媒体或普通民众之间的诽谤诉讼都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判案规则。可以说,“沙利文案”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作者通过这一案件,引出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发展历程,从宪法及第一修正案确立的思想基础、到之后在发展中遇到的阻力、再到后来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如何残精竭虑的去扩大第一修正案的适用范围,让其能更好的保护美国人民自由不受限制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这种思想是多么的激进和让人不安。本书还有一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讲述了“沙利文案”对于保护出版与言论自由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作者没忘记提出此案的负面影响,让读者能够更加中立的去看待这一案子,提供给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最后不的不说,译者的翻译很赞哦,尽管该书是一本法律范畴的书籍,但是译者还是翻译得非常流畅和易懂,这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大有裨益。